(上接第一版)
随着这两个基地的建设,困扰宣纸集团多年的原材料难题将迎刃而解。集团公司总经理朱大国算了一笔账:“70万斤燎草,约占我们燎草年用量的20%,也就是说,郑村基地为集团每年新增20%的燎草。”据他介绍,经过努力争取,万亩青檀林基地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获得了专项资金约2000多万元。“千年宣纸,万年青檀,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檀皮原料的供应问题,宣纸的产量才能有大提高。”
根据集团发展规划,到2017年,宣纸年产量将从今年的660吨提高到1200吨,“两大基地建设,为这一目标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大突破!在今年年初,宣纸集团一次性为捞晒剪等一线工种增资1000元左右,极大增强了就业吸引力,招录捞纸学徒42人,经过培训,现已有30人加入到捞纸车间,成为生产的生力军。
“捞纸工后继乏人的瓶颈,我们已成功突破!”集团董事长胡文军认为,年初招工的红火场面“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是没想到有100多人报名,意料之中的是为了建立人才队伍集团做了充分的准备。
用待遇吸引人:近年来,集团不断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倡导收入向生产一线倾斜,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效益增长带来的实惠。用环境留住人:集团不断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对发展的信心。“信心,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与支撑。传承宣纸技艺,离不开一支团结奋进的人才队伍,他们是集团最宝贵的财富。”
三大突破,引领宣纸集团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集团将实现华丽的转型。
华丽转型:完成传统企业向
现代企业的嬗变
2012年3月,中国宣纸集团启动上市准备工作。
宣纸上市,并不是“红星人”的突发奇想。经过近年来快速发展,企业已经符合上市条件。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进行具体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宣纸集团上市工作,成立专门班子,排出时间表,力争尽快启动,早日成功上市。目标为以宣纸集团为龙头,带动泾县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全市“文房四宝”产业的不断壮大。
宣纸上市,有外在成因,也有内生动力。身在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身为产业“领头羊”,“红星”人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有由宣纸制造企业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有“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的雄心壮志。集团决策层认为,申请上市,有天时(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地利(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有人和(员工干劲足氛围好),更重要的,这是一条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现代企业的绝佳之路!
的确,上市对“红星”意义非凡:从内部而言,上市的各项准备就是集团完善发展思路、强化产品品质、提升管理效益的过程,对企业自身壮大有十分显著的效应;从外部而言,“红星”将面对的是资本市场、面对的是现代经济模式,宣纸这一承载了千年文化的特殊产品,将真正走向大市场、走上新舞台,这对弘扬宣纸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嬗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集团早在做准备。近年来,“红星”宣纸不仅在推出各种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上下功夫,更用心在科技创新上。去年,“红星”获得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的荣誉,今年又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现已拥有十几项专利,宣纸邮票成功面市、蒸汽盘帖工艺应用于晒纸环节……胡文军董事长这样认为:“不能因为是传统产品就墨守陈规,我们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只要‘红星\’宣纸的品质不变,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产能和效益,何乐而不为?!”
集团近年来还着力塑造现代企业新形象,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方面,发挥出表率作用。投资1800万元的檀皮黑液集中处理与312污水站改扩建项目就是明证。这个已投入运营的项目,让宣纸污染最难处理的黑液进行资源化综合治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的容量可以实现全县集中檀皮蒸煮、黑液集中处理,将有力地促进全县宣纸行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申请上市的各项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2012年7月开展企业尽职调查,力争2012年年底前完成股份制改造;2013年申请上市;2014年实现上市……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有信心,让闪耀了60年的“红星”,散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我们也满怀期待,承载了千年文化的宣纸集团完成华丽转型,再书瑰丽华章!
新闻推荐
泾县讯 今年以来,泾县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紧密结合“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严格按照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坚持做到“五个突出抓好”,不断提升社保基金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确保了社保基金...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