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泾县地方宗族势力积极兴办文会,由本族大户出钱出力,延请才德之士授课讲学,培养童生,经考试与推荐,送县学府学取得秀才资格后,赴金陵、京师参加乡试会试,最终拖青纡紫、仕途显达,从而蜚声痒序,夸耀乡邦。茂林吴氏的泰来文会即为一例。
清乾隆癸亥(1683年年仲吕月(农历4月),茂林延陵吴氏创办泰来文会。
取名为泰来文会,是取《易经》中否极泰来、否泰循环无已之意,所以名称中即包含一种否极切亡之戒。主办者想通过此举激励学子勤学苦读、发愤成才,从而能承前启后、光复先祖德业。
当时茂林吴氏把各勤其业作为族规之首,族规中还规定:士农工商四民中族人必居其一,族内各人若能竭心力于其业,大可荣身,次可肥家,又其次亦不会沦于饥寒。四业之中又尤尊士子。此情势之下,各甲之间在读书应试上你追我赶、不甘居后,所以科举兴盛、嘉报连连,其中又以一六甲科场为盛。茂林支族九甲对后辈也是期望殷切,但是对族内子弟教育现状不满,于是各房族长集祠内商议。众人都认为后生辈不脚踏实地,心浮气躁,所以此支科举不兴,比如:族人中不安于士农工商之业;从事受人尊重的士子之业人员少;有能力培养子侄的,不着意精心;物质条件好的后生也不肯下苦功夫寒窗苦读,随波逐流耽误青春。以上种种,都是族人认为此支呈否极之态,需要迫切改变的主要原因。纵观各考场中名列前茅者,多是出于苦读之家。所以要想办法改变支族被动落后的教育现状,而不能什么都往气数天命上推。
有鉴于此,茂林吴氏建立泰来文会,聘请有声望的饱学之士在家庙中开馆授业。这是吴氏不甘心于考场困顿而专心于攻读,不甘心于屈居人后而发愤图起的举措,也是知耻后勇、奋起直追的好现象。族内上下都积极扶持、欢欣鼓舞,吴氏主业者暗中祈盼:如能籍此挽狂澜于既倒,百川东流,浩浩荡荡,气势恢弘,那么族人振兴当在此一举,否极泰来之兆当也能应验而成。
在延请名师授业之余,泰来文会还设有相应的课业制度。每月设会期,赋诗作文,编号列坐。制定严格的学习考试制度,定期考试,发放试卷,学生们做完由教师将试卷收上来封存,将名字掩藏起来打分,选择高明,比较优劣,以起到各鼓其志、各勤其业的作用。对选拔出来的优等生,送其参加宁国府(宣城)的童子试,并以此为起点,成秀才、考举人、中进士,最终达到进身有由、光宗可俟的目的。
清吏部尚书、茂林人吴芳培曾如此描述过吴氏家族童子发奋苦读的场景:“余乡茂林,聚族而处,童子束发读书,帖括外即课诗赋。”正因如此,才有“吾宗之隽才迭出,蹀躞词场,彬彬乎其未有艾也。”因上下学风所及,茂林吴氏终成泾邑科举大族。清乾嘉道时期,吴氏岁贡生员如过江之鲫,无法计数。在宁国府举行的一场童子试中,录取的三十六人吴姓就占有十八位,时有“秀士登瀛”之誉。乡试会试中举人、进士达107人,令泾邑他姓刮目。乾隆之后,吴姓有六位钦点翰林。另有“五凤齐飞”、“六鳌驾海”、“祖孙传芳”的匾额,在吴氏大宗祠内赫然而列,“泾之多才萃于吴氏一门为不可及。”这是吴门施文重教的善果,也是对吴氏诗书继世、名人辈出由衷的肯定和赞誉。
新闻推荐
泾县讯(曹霞 张继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泾县这对邻居却因鸡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致一人轻伤。6月6日,泾县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一审判处被告人王强有期徒刑八个月...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