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爱看书的人来说,能充分利用图书馆无疑会获益良多。有人曾去钱钟书家里,发现大师的藏书不过尔尔,疑问了,答曰,书嘛,图书馆里多得是,家里又没地方放。
现在的图书馆,你办了证借书看,不收费。这是莫大的好事。可是也许因为宣传不够,也许因为别无分号借阅不便的缘故吧,很多人要看书,还是习惯去一些租书店,花钱不说,书的种类肯定不如图书馆的全,也不如图书馆的干净。租书店也要生存,所以我通常只会推荐身边的一些朋友去图书馆。虽然,我的兴致勃勃大多无果而终。
借书肯定没有买书来得痛快,特别是一本你想收藏的好书,借,是不杀馋的。借书的优势在于,你不用走马观花的面对一些你陌生的新书,你的眼界更为开阔,你的选择更为宽松,有些书籍,买不买会犹豫,而借,尽可以安心,不满意,还了就是。
泾县图书馆的二楼是期刊借阅室,进门左手靠墙一长排书架上是各类杂志和少儿读物,右手临窗整齐地摆放着桌凳,不想外借的话,可以随意取一本在那里坐下去看,伴着窗外的雨雪阴晴,度过一段又一段单独的宝贵时光。借阅室里的读者多半是白发的老人,他们在尽头的报刊借阅处低首读报,静悄悄地,隔一小段时间,会响起一阵报纸翻动的声音,去的次数多了,会感觉他们已经是借阅室的一部分了。有天我无意听见一位老者和朋友说,看不清字了,我只能看看新闻标题,晓得一点大概罢了。相比之下,年轻人去借阅室的不算多。往好的方面想,刊物应该是已经被借回家了在看吧。只有周末是例外,孩子们会比平日多,他们并不打闹说笑,一个个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看画册看故事,桌上也不见零食之类。许多年前,泾县图书馆还在青弋江的对岸,离城区比较远,但孩子们还是会很早就在大门外的台阶上等,手里拿着书,等到人家来上班,开了门,便一窝蜂快乐地拥进去。人群里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就是我。
图书馆的一楼出借图书,实行电脑管理后,读者可以自行去书架前查找书籍。不像从前,借书要先在一层层红色的小抽屉里翻查书目卡片,填写表格后再交由工作人员去取,你忍不住,从窗口向里面打量,只见昏弱的灯光下一排排的书架无声无息,高大森严。好半天,你的书要么被取来,要么被告知已经出借。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里面自选书籍,还颇为心跳了一阵,感觉似乎在进入一个年少时代便向往的神秘所在。
在图书馆借书,也会面临取舍上的为难。我想借走的书太多,而图书馆规定一次只能借三本。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图书馆这样的大众场合公然地抛头露面,是非常让人担心的。她一定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借走,眼下倘若失之交臂,借书的人又一再续借,或者还了又被他人趁手借走,天晓得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遇到。似这般惦念牵挂,难熬得很。有那么几次,我将一时不能借走的书籍无意地插回不太显眼的书架下面,以期下次还能见到。算是对这类小伎俩的补偿吧,也有那么三两次,我帮读者轻松地找到了想借却找不到的书,替他们省去了打算去书店购买的钱。
2012年,宁国文友石泽凤在网络上发出一个问卷,在回答“你最想从事的工作”一栏里,我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图书馆管理员”。
能在上班时间光明正大地看书,夫复何求。
新闻推荐
近日,泾县云岭镇通过“一卡通”如期足额发放了368040元计生奖励资金,全镇377名奖励扶助对象,每人享受了960元至1740元不同数额的奖励。 (何天贵 徐琳霞)...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