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太平县(今黄山区)新明乡樵山村夹坑,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水的偏僻小村,1956年以前,隶属泾县茂林。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新四军皖南游击队的老家,是皖南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这个堡垒小村,不仅诞生了新四军皖南游击队洪林“小鬼班”,当地有十多位青年走上队伍,参加革命,其中三位英勇牺牲,还涌现了一位皖南版《沙家浜》“沙奶奶”,她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三板奶奶”吕荣相。
吕荣相(1900-1972),丈夫在家排行第三,本人又板扎能干,被称为“三板奶奶”。她是最早成为女游击队员的。1944年入党。泾旌太中心县委地下通讯站就设在她家。
她待同志亲如一家。“三板奶奶”是当地产茶大户,在南京开有茶叶店,家里也有些积蓄。洪林同志率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时,她家是同志们待的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吃的穿的用的,家里有就拿出来。衣服换洗缝补,有时不能晒在外面,就在家里用炭火烘。有养伤的同志,她就尽最大努力为他们采挖草药疗伤,改善伙食,增补营养。战士们特别是女同志,打心眼里把“三板奶奶”当做自己的亲娘。洪林的大女儿就是在她家呱呱落地的。“三板奶奶”就像照顾自己的儿媳那样照顾洪林爱人叶秀娟的月子,直到满月。因形势紧张,秀娟要随部转移,才不得不将婴儿转交当地统战人士寄养。要知道,那可不是安逸的和平年代,是残酷的战斗岁月啊!
她为革命冒死付出。为隐蔽保密,泾旌太中心县委地下通讯站和游击队队部一半设在“三板奶奶”家中,一半设在她家对面西王峰半山腰的炭棚里,与她家大门遥遥相望。平日里同志们隔三差五的在她家中走动,风声一紧便上山。“三板奶奶”就两头相顾。在收集传递情报时,来者时常不是固定人员,有时互不相识。怎么办?为准确无误,“三板奶奶”便和洪林想出一招:同新四军军服颜色一样,来人一律穿黑便服,“三板奶奶”呢,扎一块黑头巾,左手托着水烟管,右手执一根“媒子”为暗号。这样一来,泾旌太三县情报来往,从未误过事。有时敌人封锁,游击队不能下山,“三板奶奶”就以打猪草、采茶、挖山为掩护,送食物给他们。待风声好转,游击队半夜到“三板奶奶”家吃饭,天亮前返回山林。敌人来偷袭,“三板奶奶”暗示家里人通报游击队,自己则从容应对。有时敌人突然搜山,“三板奶奶”便分头安排家人同时通报游击队的几个隐蔽点转移。
“皖南事变”后,为收容护送突围失散人员,洪林同志受命利用夹坑这个铁打的“革命保险箱”和得天独厚的水陆条件,建立起一条秘密交通线。在当地党组织和“三板奶奶”等人全力协助下,组织以命相托的老船工,趁风高月黑下雨天,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失散的新四军战士,穿过敌人封锁线,转经泾县、南陵、青阳、铜陵,由沿江游击队配合,过江到无为新四军七师驻地。
记得有一位突围女战士,在山上吃野果、咽树叶,喝山泉,躲山洞,艰苦卓绝,历尽磨难。半年后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整个比“白毛女”还白毛女!眼看将近初冬,难以为继,有天夜里,在黟太边区的一个山棚里,忽然看到篝火,疑惑地靠近,在火光中认出了“三板奶奶”和洪林他们,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也是游击队的隐蔽点,洪林他们辗转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找新四军突围失散人员的。一时间,只见女战士不顾一切扑到“三板奶奶”怀里,一声“娘”还没喊出口,就热泪盈眶。洪林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可把我们找苦了,什么也不说了,马上送你过江!”
就这样,“三板奶奶”冒险协助洪同志他们,先后将多名新四军战士安全送到江北。在当时特殊背景下的紧要关头,挽救了革命有生力量。
转眼到了1946—1947年间。国民党早就对皖南新四军游击队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敌人也深知我“军民鱼水情”,叫嚣“车干天河水,捉尽天河鱼。”三番五次对我根据地疯狂清剿,整个皖南一时黑云压城,浓烟滚滚。
就在新四军游击队进入抗战以来最困难的时候,我军民关系越发鱼水情深。新四军皖南游击队洪林“小鬼班”,就在这样一种特定背景下光荣诞生了。“小鬼班”的班底就是夹坑农家少年放牛娃,而他们的“保姆”——生活指导,正是细心慈祥精明能干对革命赤胆忠心无私奉献的“三板奶奶”。
新闻推荐
泾县讯(顾伶俐)近日,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工业专业校本教材《宣纸文化及生产工艺》已编撰完成,并在高一新生中推广使用。该书分文化篇、制作篇、装裱篇及欣赏篇四个板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宣纸文化史、宣...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