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门位于宣州的西南面,距离市区35公里,与泾县蔡村接壤,坐落在东西两条山脉之间的原野上。一条小河从村子东面流过,经高桥河流入青弋江。
在形成村落之前,这里有一个榨油菜籽的油坊,来往行人经常在油坊门口停歇,日子久了,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作“榨门口”。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出于简略,把它称作“扎门”,这与村名原意有些不符了。
扎门有一条南北长800米的街,街道是用河里的鹅卵石铺成。1958年大跃进,街上的石头路改造成石子路,后来又铺起水泥路。街上有近百户人家,人口由本地人、安庆人、巢县人组成。安庆人来自桐城、潜山,巢县人多是木匠、桶匠。建国前扎门的主要物产是毛竹和裱显纸,货物由牲口运往外地。
抗战期间,宣城县城不少居民逃乱到扎门,宣城中学也一起搬到这里,一时人口骤增,街上也热闹起来。这段时期是扎门最耀眼的年代,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人们重视培养孩子读书,让子女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国后扎门出了多名中、小学教师。
这里远离城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春天,田野上小麦绿油油,油菜黄灿灿,稻田水汪汪。远处,山峦苍翠。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图。
村边的河滩上生长着高大的桦树,它们既能改善气候,又能抵挡山洪,防止水土流失。
河面上垒起多座水坝,清澈的河水被引入农田,也供村民饮用,先民的智慧造福了后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村落的周围有一些竹园。小时经常爬到竹梢,等竹子慢慢落地后,就把竹枝、竹叶编绕成一个竹环,人坐在竹环上用脚向地上一蹬,便腾空荡起,上下起落像荡秋千似的,十分快乐。那时河里一年四季都有水,河道的转变处有许多深潭,用渔网放到深潭里会铺到鲜活的餐鲦鱼。我常去河边捉蟹,河边的石头缝里藏着许多小毛蟹,搬开石头就能捉到蟹子。我姐姐乐意到河沟里兜虾子,用竹篾编的簸箕在有水草的地方能捕捉到活蹦乱跳的水虾。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村民的增多,被转往城市读书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多,扎门小学在去年停办了。改革开放后,扎门建造了很多新房,可是现在这些房好多都空着,无人居住。我望着空荡荡的小学,新建不久的教学楼,想着它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有些惆怅,也许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想象。
我想,如果乡村办起企业,出现一些家庭工厂,村民就不需要外出打工,可就近找工作,他们的子女能就近上学。这样也能减轻城市交通、住房、上学的压力。
盼望扎门小学能重新开学,盼望故乡扎门早日热闹繁荣起来。
新闻推荐
美丽的泾川大地上,玉带似的青弋江畔,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小学——泾县城关二小,它始建于1963年,至今已经走过50个年头了。在这一路走过的五十年里,这所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现在,我成了这所学...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