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到“龙潭”这个名字,我自然想到了成语龙潭虎穴,也让我想起明朝文学家王守仁《龙潭夜坐》里的诗句:“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泾县黄村龙潭,这里的龙潭又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带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我第一次与其亲密接触。
龙潭位于黄村镇九峰村承流峰山脚下。我找了村里的一位老乡帮我带路。
刚进入山林,耳边好像听到汩汩的溪流声,仿佛清晨海边的海鸟在欢快的歌唱。顺着山路,感觉身处一片清脆的林海,上空时不时有鸟儿在盘旋,还发出千奇百怪的叫声,她们好像在捍卫自己的领地,对我这位陌生入侵者表示警告。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的山石路,我感觉离龙潭越来越近了。因为我感到有股巨大的泉水向我奔来,声音如咚咚鼓声,而它就好像近在咫尺。果然不出我所料,老乡告诉我已经到了。我急忙极目远眺,只见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白链”,它就是水声的源头——山中瀑布。这里的瀑布虽达不到诗人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样宏大的气势,也没有尼亚加拉瀑布般的崩渤大作、震耳欲聋的感受。但是,它却有属于它的魅力所在,看到它,我仿佛看到很多少女在水中嬉戏。“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少女手中的琴弦。它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清脆、那么的清新。远近的水声不断地唱和着。仔细看,它的形状却如一条银色的长龙盘踞其中,这使我想到了它的名字——龙潭。
我好奇地咨询了村里的老乡:龙潭是否和龙有关呢?老乡耐心地给我说起了有关龙潭的传说。
相传清朝年间,黄村镇九峰村承流峰山脚下,住着一对兄弟,以砍柴打猎为生,兄弟俩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在本地小有名气。一日,兄弟俩上山途中,突见前方不远处天空中一道闪电疾驰而下,浓烟滚滚,兄弟俩商量后,决定前往一探究竟。走到近处,只见一条青龙受伤在地,血流不止,兄弟俩立刻放下手中工具,查看青龙伤势,并为其止血。包扎好后,兄弟俩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将青龙抬入附近潭中让其休养,刚放入潭中,青龙就消失不见,兄弟俩面面相觑,回到家中,自此也相安无事。数年后,突然大旱,农田颗粒无收,山中野兽全无,老百姓生活日渐困难,家家户户祈祷求雨,时至晌午,突然天空中阴云密布,一条青龙隐隐约约从远处深潭腾起,游入空中,顿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老百姓见状,大喊神龙显灵,大雨足足下了一天,雨过天晴后,青龙复入潭中,兄弟俩引全体村民来到潭前祭拜,自此,此深潭被命名为龙潭。龙潭的故事也就流传开了。
听完这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我突然想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此时龙潭带给我的是神奇。
我仔细地观察脚下的这汪深潭。龙潭的水清如玉,就如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俯身就能看到礁石在水下闪闪发亮,晶莹斑斓。朵朵白云、青青山林倒映于潭中。欢乐的鱼儿在水中穿梭,它们好像在窃窃私语又仿佛在做游戏。我忍不住尝了一口泉水,龙潭的水清甜可口,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时间飞逝,眼看就要夕阳西下了,老乡催促我离开了,因为到了晚上这山石路就不便行走了。此时我在想:倘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将把这里的景色重新还原,让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也能近距离感受这里别样的风景。
走在盘曲的山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沐浴在夕阳氤氲中,我仿佛感觉自己就是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不过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我则是偶遇龙潭。虽然不同时空,但是那份感受却是共鸣的。借着残阳,空气中细小的尘埃好像蒙上一层光晕。此时,整个龙潭弥漫着亘古未变的静谧与安逸。
离开龙潭,脑海里依然挥不去龙潭的身影,好像历历在目,她不禁让人神思飞越,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为人世间的鬼斧神工!相信不再久远的时日,泾县黄村龙潭这一大自然的艺术瑰宝将在皖南大地上绽放异彩!
新闻推荐
马静(泾县云岭建筑工程公司资料员):新的一年,最希望的还是家人朋友们可以健康、平安。在工作上,希望可以顺利通过建筑师二级考试,在感情方面,愿能遇到有缘人。 &nbs...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