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浩瀚的中国书法史,一幅幅法书名帖,可以看见和玩味的是笔墨,让人觉得神奇和充满想象力的还是笔墨。
一支毛笔,笔毫分为笔锋、笔肚和笔根,由于写字着纸的力道、轻重、锋面角度、下笔位置的不同,再加上墨色的变化,成就了书法点画的丰富和多变。汉代大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以说,没有了毛笔,没有了笔墨,是否会有书法,这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呢。
就笔墨而言,我们的泾县老乡、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曾说过:“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当代人对书法结构和章法,有很多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解剖、分析,再运用西方美术理论的华丽辞藻,能够把书法结构、章法讲的抽丝剥茧、内容丰富,加上国展作品模式的推波助澜,造就了当今的书坛,一边在呼吁写精品、呼喊出大师,一边是用笔水平的停摆和视觉审美的疲劳。
从笔法和墨法来看,当代人研究就相对少得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细想一下,道理也很简单,中国书法的传承是按照传统手艺来的,历来讲究师傅带徒弟,笔墨的很多小技巧,向来是秘不外传。魏晋时期钟繇掘墓得笔法的传说就是一例,钟繇为了学习用笔之法,得知卫诞收藏了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便多次要求借阅,遭到三番五次的拒绝,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卫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复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成就一代书名。著名画家黄宾虹老先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画有雅俗之分,在笔墨不在章法,章法可以临摹,笔墨不能强勉。笔墨由师傅领进门,剩下的只能是反复练习,如同汉代《非草书》所形容的:“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而这样的死功夫就不是老师能教的了,它需要书法人多年的热情和坚守、长期而大量的练习,守得住寂寞,独享一份书法的美味。
细细品味历史,书法不过是古代读书人一种自得其乐的笔墨游戏,如此而已。
新闻推荐
泾县城里的荷花塘是一道亮丽风景,久闻其名。星期六,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和妻子约上妹妹妹婿,先骑电动车到杨柳、再搭车去泾县。她们以逛城为主,我却为观荷花塘而去。 ...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