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线
修笔
检查
成品
制笔车间
齐毫
宣笔制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将军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兔毛竹管为笔,世称“蒙恬笔”,也称“秦笔”;隋开皇九年(809年),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后,“秦笔”亦改称为“宣笔”。唐朝时作为贡品的宣笔,其珍稀选料和艰辛制作,曾随着白居易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广为人知。到了宋代,宣城出了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制笔名家。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宣笔历来就是宣城人的骄傲!
古法宣笔的制作场景如今还能见到吗?记者日前赴宣州区宣笔厂进行了探访。
在古镇溪口,穿过一条寂静的小巷,来到宣州宣笔厂(张苏笔庄)。这是典型的传统庭院式手工作坊,五六个制笔工埋头做着传统的手工活。油灯下、木盆边,选料、齐毫、扎笔、修笔、刻字……一道道工序,全应古制。柔和的光洒在柔和的笔毫上,仿佛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古时工匠心手相传的技艺与文化。
一盏古制油灯下,一个年过花甲的女子,嘴衔细线,刺绣一般将一个个笔头精心扎线。此人正是已故制笔大师张苏的妻子孙凤珍。20多度的气温下,老者已满脸汗水,但她全然不顾,静心平气地在精心完成每一个细节。我们仿佛穿过悠悠时光,看见白居易描述的“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场景。宣笔制作之精湛和制笔工艺人的辛苦在此足见一斑。千年的岁月坚守让人感动。
记者了解到,现在宣笔的品种已多达二百多种,根据选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几大类。宣笔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具有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一支好宣笔,制作程序也十分繁杂,细分为浸皮、发酵、柔笔、选毫、分毫、熟毫、扎头、笔套、易毫、刻字等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古法制作的艰辛常常让人感慨。
2008年6月,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张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孙凤珍告诉记者,她18岁拜张苏为师学习制笔,后结为伉俪。在张苏的影响下,儿子张文年、儿媳孙晓琴等都传承了这门古老的技艺。2012年12月,儿子张文年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宣笔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这是已故张苏的心愿,也是他家人一直的坚守与追求。
新闻推荐
根据泾县市场监管局统一部署,该县榔桥市场监管所率先在该镇旅游景区公示了消费维权联系人信息,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唐亮 章恺&n...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