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写自传只是名人的专利,那泾县的朱普安可就不答应了。
今年85岁的朱大爷,利用3个月时间手写了6万余字的回忆录,并由儿子打印装帧成册,赢得邻居亲友交口称赞并争相传看,让人不得不佩服。
朱普安在阅读自传。
时间让苦难变成财富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每一天都充满欢声笑语。和很多老人一样,朱普安现在正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如果不是看到这本自传,一般人都不会想到,乐呵呵的他曾历经了怎样的磨难。
这位出生于1931年的老人,9岁就没了父亲,12岁又失去了母亲,小小年纪就过着孤苦伶仃的独居生活。每每夕阳西下,他倍加感到孤单。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用功念书,门门功课总考满分,还因此从四年级跳级到六年级。
得力于兄长的扶持,朱普安读书至初中,后外出辛苦学徒。解放后,因为读过书,他顺利参加工作,娶妻生子。
但好景不长,1958年,27岁的朱普安被划为右派,一夜之间从泾县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变成了猪场里的劳改犯,受尽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在这最困难的日子里,妻子对他不离不弃,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挑起生活的重担。直到3年后,朱普安才被摘掉“帽子”,恢复了工作。
这些经历,现在成了老人笔下平和的文字。那些苦难,也随着时间的积淀,变成了财富。
但愿后代珍惜生活
之所以写自传,朱普安也是受儿子启发。2013年,他的妻子离开人世,儿子思念母亲,写了很多文字追忆母亲。期间,儿子也时常感慨,关于母亲的很多事情,他们再也没法了解了。
儿子的话,让朱普安脑中迸发火花。“我希望记录下自己平凡的人生,让孩子们了解我,了解我那个时代,更愿他们因此珍惜生活。”
朱老的回忆录,也确实让孩子们感慨颇多。儿子唐凯玖说,在回忆录里,他看到父亲正直善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身上有着最坚韧的品格,他的爱更是像大山一样深重。在父亲晚年生活中,他们一定会多多陪伴他,给他最幸福的生活。
朱普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会逐渐给回忆录增加内容。“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叶振林 记者 余庆)由于妻子发现丈夫不雅照,丈夫难自圆其说,夫妻失和。近日,泾县法院审理了一起离婚纠纷案,案件经承办法官悉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对婚生女抚养、...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