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査理森
岁月留下的一切印记都是有价值的。这些印记,有的刻录在内心深处,是人们对曾经的欢乐和痛苦留下的回忆;有的是过往的人与事留下的痕迹,记录的是往昔的繁华和苦乐。今天或者未来,人们面对这些岁月之痕,总会生发出无穷的思绪。
丙申春节期间,我与友人一起,前往家乡皖南泾县的两座古镇——赤滩、马头游览。这两个古镇相距仅15华里,均沿青弋江而建,至今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是家乡仅存的十余座古镇的代表。仅从名字上就不难看出它们曾经的热闹和繁华,都曾是当地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马头”,曾经是青弋江上三大码头之一。而赤滩,几年前经几位有识之士出手整修、改造,在保留古迹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格局。镇上数十座建造于明清时期、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房屋,掸去尘埃,素面净颜,迎送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与斑驳的雕梁画栋、残缺的院墙屋瓦一起,无言地诉说曾经的繁华。
赤滩小镇的整体格局其实和江南大多数的古镇并无不同。街道以宽约五六米的幅度蜿蜒伸展,两旁是户户相依的砖木结构两层小楼,徽派的建筑风格中又多少带了点江浙文化的韵味。走进这座古镇,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路面,在两侧大大小小鹅卵石的拱卫之下,一块块一米多长、四十多公分宽的青石板置于路面中心,尤为显眼。这样的设计,为当时货物运输工具——独轮车的行驶提供了便利。虽然历经数年,这些青石早已残缺不全,仅留下的几块也已高低错落不平,但其中心部位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车辙触动了我,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支推着独轮车的队伍,将河边码头上卸下的物资从这里运往城里、乡下。车轮在青石铺就的道路上或从容或急迫地碾过,不时发出吱吱声响,与小镇居民的言谈笑语一起,交汇组成小镇日常生活的旋律。随着这些小车而来的,自然不仅是油盐酱醋、米面布匹,更有异地的风花雪月、人情世故,在小镇上激荡起生活的涟漪。而今,小镇衰落,小车远去,一辙一石,一砖一瓦,蕴含的是岁月的风尘,传递的是历史的信息。
相比赤滩,马头古镇因为没有做过统一修缮,显得更加荒凉和颓败,也就留下更为真实、久远的岁月印记。小镇规模要大于赤滩,在这里,除了同样可以看见的明清时期民宅深院、卵石小道之外,另一种岁月的独特印记在不经意间抓住了我的目光:一幢高大的民宅墙面上,清晰地布满了人的手掌印。这些手印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在午后的阳光下散发出谜一般的诱惑。同伴们对此也感到十分好奇,各自猜测着这些手印的由来和含义。而我则想起儿时的一段经历。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一座废弃的老宅里玩捉迷藏、抓特务的游戏。藏身之时,我发现老宅的墙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手印,或深或浅,有的还隐约可见掌心的纹路,在暗淡的光线下显得有几分恐怖。大点的同伴吓唬我们说,这些都是“鬼”留下的手印,这是一个“鬼屋”,吓得我们一哄而散,仓皇逃离。后来从大人们那里得到了解释,这些手印其实是当年制砖的匠人们有意无意间留下的印记。在没有发明机器制砖的年代,匠人们要用手将粘土揉熟,摔捏成一块块方型砖坯,再送去土窑里烧制,正常情况下,成型的砖坯需要用竹片等辅助工具最后抹平,这样烧出来的砖块便外表平坦、棱角分明。但也许是砖的用量大了,等不及这最后的“精雕细刻”,在匠人们摔捏出砖坯之后,就立即送进窑中,匠人们的手印就连同砖坯一起,永远定格了下来。当然,也不排除类似今天“广告宣传”的考虑,一些手艺高超的匠人,会在出自他们之手的砖坯上有意留下自己的掌印,像是用一枚独有的“商标”来证明产品的质量。此后多年,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老旧房屋被大批拆毁,钢筋水泥替代了砖瓦木梁,再也难得见到这样蕴藏着故事的墙砖了。这次意外的发现让我有了一种故人重逢般的惊喜。看见这些手印,我感觉是在读一本岁月的日记。
岁月之痕深深浅浅,世事沧桑点点滴滴,在现实中和历史对话,我们就有了更多收获。
新闻推荐
国庆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传承千余年的古法宣纸制作工艺。他们打破以往走马观花、疯狂采购的旅游模式,亲身体验纸、墨、笔、砚、扇、纸帘等制作,提升了旅游内涵。本报记者胡娅...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