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壶竟然是由一整块木头制成,而且壶五脏俱全,不仅有壶盖、壶嘴,还能从壶里倒出水来。不是玉,却有玉的温润;不是瓷,却有瓷的光泽;不是古物,却又很古朴,经过几代书墨香薰过似的,儒雅且贵气。这样精致的木壶让人看了不禁叹为观止,而谁又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从事文房四宝产业的“笔杆大王”——桂雪。
从泥瓦匠到笔杆大王
桂雪今年53岁,谈起他与木壶的结缘,还要从宣城的文房四宝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桂雪家境贫寒,他忍痛放弃学业,为补贴家用,他干过泥瓦匠,当过机修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桂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一门手艺。
“我当时看到一家人家里挂了一支毛笔杆,就是普通的毛笔杆,中间是一节木头,两边镶的是其他材料,感觉挺有意思的,然后就回来试着做。”从1995年开始下定决心后的桂雪开始学做笔杆,一个星期便超越了师傅,手指翻花,熟极而流,闭着眼也不会错。
随后他咬咬牙掏光腰包买了一台车床,从此就一头钻进自家小小的工作室里,整日研究毛笔杆的制作技艺,胆大心细,肯钻研、有想法,桂雪在这条路上顺风顺水,没过多久就成为多家宣笔厂的合作对象。
“我当时年少轻狂,放话就说要通过笔杆给宣笔厂带来革命,没想到真的就带来了很大变化。”当时很多人做笔杆只能用木头分段做,而桂雪可以用木头做完整的一整段木杆。再加上他生产加工的毛笔笔杆,物美价廉、工艺精良,产品广为走俏。当年,宣城笔王张苏做的宣笔名噪天下,笔杆就是他提供的。
二十多年来,桂雪的万杆堂先后为泾县宣笔厂、宣州张苏笔厂等制笔厂家配套生产加工毛笔笔杆,累计产笔杆量达二百余万枝,可谓闻名遐迩,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笔杆大王”。
据说,如今宣笔高档木制笔杆全泾县只有两个人会做,桂雪就是其中之一。
不务正业的“壶缘”
制笔杆闲暇时,桂雪会用剩下的木料做些小玩意儿送给朋友,1997年,他制作了一套木壶送给宣笔大师张苏老先生,张苏是宣笔工艺大师,而他的笔杆子就是桂雪做的。爷俩笔里笔外亦师亦友,缘分就这么结下了。
令桂雪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眼中不值钱的小物件儿,对方却如获至宝。张苏去世以后,桂雪去家里探望张夫人,看见当年那把木质茶壶被主人珍藏得妥妥帖帖:“那把壶看上去是那么粗糙、拿不出手,他们还像古董一样地供着,真是不好意思,我一定要再做精致、讲究的,得配得上这样的珍藏。”桂雪内心的“壶缘”被激活了。凭着多年从事精工手艺的灵感,突生稀奇梦想:紫砂艺人能用紫砂制作紫砂壶、瓷都艺人能用瓷土制作瓷茶壶,我为何不能用木质材料制作木茶壶呢?
于是,他开始了别人不解的“不务正业”,一头扎进木工房里,日夜沉浸在木壶的制作中。没有好材料,他不惜巨资四处托朋友购买;没有现成的木壶制作技术资料,他反复揣摩。经过多月的悉心研制,他终于掌握了一手制作高档木茶壶的绝活,无论何等坚硬难刻的木材,到他手中都能变成一款款令人心仪的艺壶。
2013年底,首批30多款、50余把精美木壶惊艳亮相,赢得了参观者的连声称赞。初尝甜头的桂雪放下毛笔杆的制作,一心一意研究木壶技艺,他从紫砂壶、陶瓷壶中借鉴技巧,从名家名画中吸收精华,只为能让手里的木壶更加精巧细腻。
至此,他的工作间又有了个新的名字——“奇壶草堂”。
我就是个手艺人
从“万杆堂”到“奇壶草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时间的潜心苦练,桂雪的木壶制作技艺越来越得心应手,经由他手塑造成型的一把把木壶,在多项非遗技艺大展中获得业界一致好评,然而,对于桂雪来说,自己与木壶的结缘才刚刚开始,追梦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个典型的徽州传统男人,桂雪极聪明且不安于现状,做事苛求完美。有着艺术家气质的他,却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亲切得就像是一个邻居。而且宣城人特有的热情在他身上显示得淋漓尽致。
在采访中,桂雪不承认自己是工艺大师,他一直强调:“我就是个手艺人。”桂雪告诉记者,自己做木壶是从心里喜欢,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
壶奇杆贵,奇壶还得笔杆养。一把茶壶几十道工序,有的琢磨上个把月也不见得会有一把满意的成品,不考虑成熟还不能下刀,所以,至今他一共也就只做出了五十几把,把把都不舍得出手。
“我不卖壶,因为现有的作品只代表过去,我相信还会有更好、更美的作品展现给大家。”面对络绎不绝的求购者和拜访者,桂雪只想着安守一方天地用心做壶,憧憬着将木壶制作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如果业主买了房,但是开发商却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那么业主还能拿到房吗?近日泾县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开发商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导致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案件。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某置...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