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传来阵阵钟声
○家训警示着后人
○家谱记载着家族的血脉
○王氏宗祠在原址重建
○威武的石狮守护着王氏宗祠
○绘有精美图案的吊顶□本刊记者 赵杰
王氏宗祠位于店埠镇定光社区。宗祠最早出自于“定光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近两百年来经历风风雨雨,上世纪70年代,宗祠完全毁坏。近几十年来,经过王氏后人的积极努力,王氏宗祠于2014年得以新建,将于近期完工。
宗祠起源于定光寺
一直以来,王姓都是中国的大姓,在肥东也同样。说到王氏宗祠的来源,那不得不说到“定光寺”。“定光寺”修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904——906年),因敬奉定光佛神(光明之神)而得名。
说到王氏宗祠的始祖,据记载:定光寺王氏始祖宙兴公于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南宁国府泾县句雍枯坑村迁居合肥东乡将军庙落籍。公兄弟五人,大公童兴生子帮镜迁居姥山;二公失考;三公弼兴生子帮鑑迁居施口;四公失考;五公宙兴生子帮经。帮经生三子;大公理达落籍定光寺;二公理赛落籍撮镇王山(今为油坊份);三公理合落籍上王。
定光寺王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三幢十五间,二院四厢房,青砖小瓦,徽派木质结构建筑,石狮石鼓齐全,建筑面积600多平米,门前广场6600平米,过道及走廊用青石条铺成。前院种青梧桐树两棵,后院青铜香炉一尊,一年四季香雾缭绕。
族人努力新建祠堂
在上世纪50年代,祠堂曾是小学的所在地。据当年的小学校长王绍甫回忆,当年祠堂作为小学的时候,这里学生可多了,一共有六个教室,超过300名学生。“小学大概持续了20来年,后期由于“文革”动乱造成了祠堂的毁坏,学校也就搬走了”。
从上世纪70年代祠堂毁掉后,这些年间,族人们一直打算重建祠堂。“毕竟,这是我们王家人的根脉所在,一定要把它建好。可由于选址、资金等原因,重建祠堂的事情一直没有提上议程”,今年80岁的王家掌老人告诉我们。一直到2008年,族人进行第四次修谱时,才下定决心要把祠堂重建起来。
“当时我们老哥几个四处联系王氏子孙,也较为顺利。几位发展不错的王氏后代赞助了一百多万元,加上其他族人凑的。重建祠堂终于被提上了议程。”王家掌说。2014年,王氏祠堂正式开始重建,约占地10亩,按照曾经老祠堂的模样,族人们请来了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规划,并开始动工。
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新建的王氏宗祠已基本完工。
四修家谱人丁兴旺
昨天上午,阴雨连绵,我们一行在王氏后人王朝辉引导下,来到了位于店埠镇定光社区的王氏宗祠。初见宗祠,只见雨中一座雄伟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横挂于大门之上的“王氏宗祠”牌匾,即便在雨中也格处惹眼。
祠堂为三进五开间。走进祠堂,只见梁柱和天顶上彩绘缤纷,图案典雅,龙飞凤舞,鱼跃天池,百鸟展翅争鸣,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走进院内,我们看到了两棵小梧桐树。据介绍,在曾经的老祠堂里,有两棵参天百年梧桐,“我们小时候经常来这玩耍,那梧桐一个人根本抱不过来。”王绍甫说。
环顾四周厢房,大多空空如也。原来,新祠堂刚刚完工,接下来族人们将陆续对各个厢房进行设置。“包括设祭祖神位,置放历代家族贤人名册、功德史籍、荣誉展示和各类碑刻等。”族人说。
在一处石碑上,我们看到了王氏家训,共十二条,分别为: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睦族党、勤进业、教礼让、戒谗俭、戒骄横、戒奢吝、戒游荡、重法令、研学术。
据悉,王氏家谱纂修于清光绪壬午年(公元1864年),至今已经进行四次续修。从第四次续修时统计人口数来看,三修时不上万人的王氏家族,时隔60年人口增至四万多人,可见王氏家族发展速度之快,人丁兴旺发达,也是人才辈出的旺族。
新闻推荐
海关获悉,今年1月至8月,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总值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海关数据显示,从单月同比情况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已连续6个单月保持增长;从月
农产品出口趋稳回暖本报讯9月21日记者从合肥海关获悉,今年1月至8月,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总值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海关数据显示,从单月同比情况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已连续6个单月保持增长;从...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