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就有一个科技梦,梦想当工程师,渴望当科学家。圆梦之后,目睹了科技给贫困山乡带来的丰收和喜悦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就像一缕春风,能催生一丝新绿,能给人间吹来一个春天,能给人们带来一个蛰伏后的惊喜。
1989年,带着农学学士学位,我来到了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报到,从技工、助理到农艺师一步步干起。期间,先后承担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省种子公司等单位研究和引进的6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项目,如矮优P016、矮优D33、矮优64选等品种的区域和生产试验,鉴定和评价这些新组合在黄山市特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及应用价值,为研究和推广种植早杂新组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反复试验和考察对比,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汕优63高产制种技术,供制种单位和农户参考使用。
1995年12月,我被调到绩溪县科协。期间,我和我的同事坚持走村串户,利用农村党员培训、农民集体活动、黑板报等各种平台,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后深入板桥头乡上村、华阳镇汪家村、瀛州镇瀛州村指导农民种植覆盆子、柴胡、白术、天麻等中药材,寻找一个个蕴藏商机的好项目,探索一条条致富百姓的好路子。2002年5月,由于工作的安排,我暂时离开了科协。直到2012年2月,一纸调令将我又调回到县科协,我终于又回到了科协这个永远不能释怀的岗位。
十四个春秋,青山隐隐、绿水幽幽,在以科技为第一生命的神圣岗位上,我精心采蜜,渴望把事业做“美”;辛勤劳作,渴望让科技的土壤变得厚实;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知识与人民、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在科协的岗位上,我亲眼见证了:由于注入了科技元素,一个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被盘活;由于凝聚了科技这个核心动力,一个个虔诚的农夫才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种田、制茶、栽桑养蚕的魅力。十四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与百姓交心,在田间握手,用浅显易懂的科普知识播撒一个个饥渴的心田,竭力使农民朋友明白“跟着科技走,幸福不会愁”这个道理,帮助他们改变大山,也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让我无比欣慰的是,在连绵起伏的山道间,在炊烟袅袅的村落里,也许由于我们的努力和科技的加盟,丛林间才如此瓜果飘香,稻田里才流淌出丰收的喜悦,农户家才会笑声挨着笑声。
恍然如梦之间,与科协一世结缘。此时,我有一种感动,感动如今全社会沸腾的科技温度;也有一种感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更有一份感恩,感恩科协赋予我的激情动力。流逝的岁月背后,永驻的是我对科协那份浓浓的情愫,这条路上,将继续承载着我的故事。(作者系绩溪县科协主席)
新闻推荐
绩溪讯8月20日正午时分,宣城人李某驾驶一辆从宣城驶往黄山的运货车,途经绩溪县金沙镇境内时,由于疲劳驾驶车子失控驶出路面掉入路基边3米多深的竹林中。绩溪金沙派出所接到...
绩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绩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