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绩溪新闻 > 正文

从余川走出的汪静之

来源:宣城日报 2013-05-31 20:30   https://www.yybnet.net/

111年前的7月20日,汪静之在群山环峙的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呱呱坠地了。村民们不知道,这一声啼哭,20年后会化作爱情诗的高音,振聋发聩,成为中国现代爱情诗歌的滥觞。

上庄是个文化古镇,人文底蕴极其丰厚,墨业大师胡开文、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就是上庄人,而与上庄村仅咫尺之隔的余川村风光秀丽,“一条溪水奏琴音,三面青山展画景”(汪静之语),其山势水道、田园村舍无不彰显出徽州村落特有的魅力。余川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群贤辈出,仅1800余人口的小村竟涌现出如茶叶大王汪立政的“徽商世家”、“中国西医之父”汪惕予的“西医世家”、“中国电信事业先驱”汪立钧兄弟,更有汪静之的“文艺世家”等一批批杰出人士,让人叹为观止。有人说,如果汪静之不走出余川的山里,那他永远只是余川的汪静之,或与锄头斧子共舞,或与高粱稻黍为伴,正是因为汪静之走出了余川的大山,他才成为中国的汪静之。此言不虚,徽州自古就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传统,汪静之也不例外,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求学求知,终有所成。但不可否认,余川村灵山秀水的滋养,深厚人文的熏陶,淳朴民风的濡染,乡贤名士的激励,是成就汪静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余川的汪静之,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汪静之。

1922年8月,20岁的汪静之以一本薄薄的诗集《蕙的风》飙入文坛,短期内加印四次,销量两万余册,仅次于同乡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令人惊羡。他的老师朱自清曾言:“《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回顾五四新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大浪淘沙,风云人物不胜枚举,而汪静之凭借一部诗集一夜成名,曾有人评价其在当时有三最:“成名年龄最轻,成名经历最易,来得最不可思议。”汪静之也因此载入了中国的文学史。

1922年,汪静之和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成立著名的湖畔诗社,他们以诗会友,以诗明志,“放情地唱阿”。细读汪的爱情诗,如《蕙的风》《伊的眼》《过伊家门外》等,用现在的眼光看,诗意似乎不甚浓,手法也许有些浅陋,但它的大胆直白,热烈如火,情真意切,是对封建礼教的赤裸裸叫板,正契合了当时的潮流。1921年汪静之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天亮之前》,成为第一位红色诗人。在此期间,汪静之曾得到鲁迅、朱自清、胡适的多次扶掖和激赏,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先后出版多部诗集、小说集和专著,影响日益深远。

汪静之在余川村6岁入私塾,14岁到武汉亲戚家的茶叶店当学徒,15岁又返家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屯溪安徽第一茶务学校,后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弃茶从文,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读书,从此步入诗坛。汪静之在老家读私塾,古文功底不错,颇爱写诗,后来走上诗歌道路,与此不无关系。他的同乡胡适、曹诚英对其帮助匪浅,胡适在诗歌创作技巧和文学方面对汪静之可谓小灶频频,而曹诚英如同促其诗情大发的“酵母”一般,常常撩动诗人的情思。余川的常溪河曲曲弯弯,环秀桥古朴灵秀,小桥流水的江南小村,诗情画意,是催生诗人的温床。

如今,余川村仍旧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利用小学校舍开辟的名人纪念馆,诉说着这个小村曾经的骄傲,而汪静之的诗宛若馆前的溪水,经久不息,流淌在岁月的河里。

新闻推荐

宣城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报讯 新兴产业在宣城市起步较晚,但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宣城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 拥有了一批优势技术在新兴产业领...

绩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绩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余川走出的汪静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