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徽州绩溪县家朋乡的霞水村下行约1华里处,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桥叫廻龙桥,桥边有一座庙叫廻龙庙。这座桥和庙到底建于何时,有多种说法,有说建于唐朝的,也有说建于民末清初的。一个数百人口的村子,一座约4丈来宽的石拱桥和一块只留有残墙和地基的廻龙庙遗址,之所以值得人们关注,是因为霞水村在南宋时期出了个名叫许寿的抗金将领,由于杭金有功,死后被封为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考证出这座廻龙桥确实是建于唐朝,重建于清朝,倘若这座桥清朝重建时留有唐朝所建原桥遗物的话,那这座桥就是绩溪所存最古老的桥。更为特别的是,760年建于廻龙桥边的廻龙庙是一座少有的路、亭、庙合一的古庙,而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是让人称奇。
这座廻龙庙的建筑风格之所以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楔构造,通常的徽州古建筑梁与柱子的结合部一般都是用木楔铆合,而这座廻龙庙从上到下却没有一根楔子。而这种建筑结构在徽州古建筑却是独一无二的。二是活动门神。人只要一踏进廻龙庙,门旁的两个门神就会弯腰向进庙者倒来(暗设了踏板机关),设计者通过这种鞠躬的方式来表示对进庙香客的欢迎。三是“房梁锯半”。廻龙庙正梁一头的下方被锯子锯了整整一半,而被锯了一半的房梁仍然承受负重上千年。
据传,这座廻龙庙是当时一个胡姓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兴建的。在胡师傅带的几个徒弟中,大多聪明伶俐,深得师傅的喜欢。在这些徒弟中,只有一个许姓的徒弟由于厚道本分,嘴巴笨拙,从来不知道对师傅说一句甜言蜜语,师傅也就把他当作另类,凡带有点技术的从不让他沾边,甚至连一日三餐进村吃饭,都是师傅带着其他几个徒弟先行,让这个不爱说话的徒弟一人看守工场,待他们吃完饭回来再轮换他去吃饭时,东家早就收摊,吃到的只是残汤剩饭。然而,这位许姓徒弟虽然不爱说话,但却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尽管师傅无心教他,然而,师傅背着他教其他徒弟的一招一式却全让他偷偷学到了肚子里,而且通过举一反三,还悟出了许多新道道,只是出于对师傅和其他师兄弟的尊重而从不显露自己罢了。
这年的中秋之夜,师傅带着其他几位徒弟进村过节了。独守工场的许姓徒弟望着一轮冷月,想着自己被师傅和师兄弟冷落的情景,悲从心来。忽然一阵轻风划过,一位身着白衣,脚穿草鞋,银须过胸的老人站在他面前。老人问他:“明天是不是廻龙庙上正梁的日子? ”他点头称是。这时,老人笑着说:“看来明天你出头的日子就要到了。 ”老人贴近他的耳朵,跟他说了一番话,要他第二天照其所说去做就行了。
第二天,正是廻龙庙上正梁的日子,族长带着全村的人都来到了施工现场。时辰一到,在众人的合力之下,几根柱子缓缓竖了起来,准备上正梁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明明刚刚量好长度与柱子下方间距相同的正梁,但把它升上去时,正梁却明显长出两柱间一节,几经反复都是如此。无奈之下,师傅只得命大徒弟将正梁长出的部分锯掉,当正梁被锯掉一半时,许姓徒弟突然站了出来,说:“师傅,能不能让我上去试试? ”师傅看着他,不信任摇摇头,其他几位徒弟也笑他不自量力。这时,村里的族长站出来说话了:“我看这徒弟挺老实的,就让他试试吧”。有了族长这句话,师傅也不好再说什么,许姓徒弟不慌不忙爬到柱子上方,让众人把锯了一半的正梁再次升上去,正梁落在两柱之上后,仍然还是长出一节。在大家正为这位徒弟感到下不了台的时候,只见他大喊三声“鲁班师圣来也”,紧接着,双手顺势一拍正梁,只见正梁稳稳地安地两柱之间,两头尺寸刚好到位,丝毫不差。原来,这三声“鲁班师圣来也”是头天晚上那位老人教他说的。至于正梁在两柱的下方刚好,到了两柱的上方却是长了的怪事,是不是这位看似鲁班化身的老人专门做了手脚,这至今还是一个未破的迷。
笔者老家离所在的磡头村离霞水村只有5里地,儿时经常来这里玩耍,由于进庙门时门神的突然而至常常让人们促不及防,一到傍晚时分,我们都不敢从庙里经过,只从庙旁的小道绕道而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笔者就插队在离霞水村2里路的竹里村。砍柴,割草都要经过廻龙庙。那时,廻龙庙除了庙堂被毁外,红墙黑瓦和一人难以合抱的松木梁柱仍在,廻龙庙的穿堂庙亭也成了我们理想的歇息躲荫之处。每经这里,笔者都要细细地观看那些梁柱的结合部位,果真没有见到一根木楔。走访一些村中老者,他们证实,在廻龙庙倒塌前,都见过庙里正梁上的醒目锯疤。据说,夏天这里还没有蚊子。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残存的廻龙庙亭也在前几年的一场大洪灾中损毁。目前,廻龙桥仍在,廻龙庙也只剩下了一堵红色残墙和墙基遗址。从此,廻龙庙这座徽州古建筑的奇芭也只能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记忆。
新闻推荐
6月7日以来,绩溪域内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天气,眼下,正值高考关键时期及防汛主汛期,国网绩溪县供电公司各部门紧急联动,认真开展新一轮防汛专项排查工作,确保绩溪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该公司一方面做好高...
绩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绩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