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九点钟,在绩溪县金沙镇黄土坎村葛里组一个村民家门口,人们时常都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女的右手拎着竹篓,男的抱着一个趔趄的男人很娴熟把他放在里面,而后那坐在竹篓的男人冲着二位老人微笑着……
这就是一家人一天生活的开始。今年87岁的方明金和86岁的妻子姚秋梅,结婚已有68年了。他们婚后一共孕育了九个男孩,其中八个都已成家立业,坐在竹篓中的是他们最小的儿子——43岁的方良宝。
事情还得从1970年的12月份说起。当时姚秋梅怀孕8个多月,突然高烧不退,经当地“赤脚医生”诊断她患的可能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保性命被迫使用了大剂量的药物。次日晚上随着一阵阵疼痛,姚秋梅的小儿子早产了,当时夫妻俩并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样。但到了三岁,小良宝仍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更不会自己吃饭,常有无意识的动作且四肢僵硬。怀着忐忑的心,夫妻俩带着儿子到当时驻绩溪的上海瑞金医院,确诊是药物导致的严重后遗症,无药可救且孩子终生生活不能自理。想着医生的话,看着微笑的小儿子,夫妻俩坚定了一个信念:不离不弃,尽最大的努力把残疾儿子扶养成人。
正是这个决定,使方明金夫妻俩付出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儿子除了会吃喝,啥都不能也不会。为了照顾好小儿子,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孩子小的时候,把他放在木头做的坐框里。随着孩子的成长,那个坐框渐渐坐不下了,夫妻俩就想到了装稻谷的竹篓。他们在竹篓里放上小板凳,下面用稻草和破的衣服垫起来,既舒适又温暖。看着小儿子坐在里面高兴地手舞足蹈,夫妻俩笑了。
这一坐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儿子的竹篓破了就修,实在不能修了就换新的,已更换了六只,目前家中有二只竹篓轮换着用。
孩子小时,夫妻二人还年经,从竹篓中抱进抱出还不费力。但随着儿子的长大以及夫妻二人年龄的增长,抱进抱出便不再是件简单的事了。成年后的方良宝身高有1.65米,体重最重时有50多公斤,抱起他要有一把力气。如今,由于长年累月的坐着不动,方良宝四肢已经严重畸形萎缩,体重也降至35公斤。但这对已是耄耋老人的夫妻俩来说,抱他进出竹篓仍是件费力的事。尽管如此,夫妻俩还是每天不厌其烦地给他穿衣洗漱喂饭,清理大小便,每天从竹篓中抱进抱出至少十次。从方良宝四岁坐竹篓算起,从竹篓抱进抱出的次数就不少于135000次。由于方良宝智力严重障碍,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无论三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每天清洗四次衣裤是妈妈姚秋梅“必修课”,四十多年,光洗小儿子的衣裤就有60000余次。
135000次加60000多次,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这是一种不离不弃的信念坚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守,才使得这只小竹篓充满了亲情的大爱。
面对生活,方明金夫妻俩一直自力更生。他们从不向政府要救济,也不向儿子们伸手要钱。为了贴补家用,夫妻俩种田、养猪,至今还种着六分水田和三分菜地。当问及老人有何困难时,老人却平静的笑着说:“现在政策真好,我们三人都享受低保,同时我们夫妻享受新农保补贴,儿子每年也有残疾补助,全部加在一起也有近八千元的收入,我们很知足,只想身体好,照顾好儿子。”
43年守护中的每一个平常日子,对于方明金和妻子姚秋梅来说,都是一次次爱的付出。尽管,对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在文明创建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的改善、环境的改观,更需要的是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美化。方明金夫妇照顾残儿43年的故事,是平常人家的故事,却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却充满了亲情的挚爱,这种挚爱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崇尚追求的人间大爱和人性光辉。
新闻推荐
1月6日下午,一条“感谢县供电公司,gs房产公司请反思”的帖子在绩溪论坛上引起热议,几十名网友纷纷跟帖,高度赞扬绩溪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帖子的内容是这样的,“由我县gs房地产公司开发销售的楼盘中,有...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