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党支部书记方国富,1991年毕业于安徽省黄山林业学校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方国富本应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为了心中向往的事业,他不畏艰苦、无怨无悔,毅然来到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扎根深山,一干就是20余年,为自然保护事业奉献青春。
徽杭古道走了400多个来回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飞地”。日前,记者随方国富从绩溪县城出发,绕道黄山市歙县和浙江省境内,又绕回绩溪县伏岭镇的永来村,再徒步近20分钟,最终到达位于大山深处的保护区管理站。
前后用时近3个钟头,这对方国富来说已是最快的了。以往不通高速时,一般早上出发,至下午四五点才到管理站。方国富说,那时他经常从伏岭镇取道徽杭古道步行到管理站,一年至少也要20多个来回,20年来少说也走了400多个来回,他应该算是当今走徽杭古道最多的人之一。
2007年9月初的一天早晨,方国富接到县林业局的紧急电话,要他第二天早上赶到国家林业局开会。方国富放下电话就取道徽杭古道步行至伏岭镇,中午赶到局里完善资料,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6点到达北京,准时参加国家林业局召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会议。从绩溪县清凉峰到北京城,行程1500多公里,时间一天一夜,方国富一刻没有停息。
这是让方国富记忆最深的一次,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他现在常常对站里新来的年轻人说:“苦点累点没什么,不就是多流一点汗、多爬一点山吗,要享受工作的艰辛和乐趣。”
科研活动成果显著
2002年4月,在保护区的茫茫山沟里一直有几个身影在忙碌着、寻找着,这是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们在保护区管理站方国富等技术人员的陪同下搞科研活动,进行珍稀树种“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的调查,并发现“小勾儿茶”12株,进行了卫星定位与编号,做好了开展长期监测的准备。
这样的科考活动,对方国富来说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跋山涉水,不怕辛苦,肯于钻研,参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对珍稀物种红豆杉、银缕海、鹅掌楸的一些科研考察活动,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安居小鲵、银缕海、夏腊梅、象鼻兰的新分布,通过自身钻研和请教科研院校的教授,开展了红豆杉、银缕海、天目木姜子、夏腊梅等珍稀物种的扦插好种子育苗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
从2000年开始,清凉峰开展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过程曲折艰难,方国富一直参与其中,认真细致做好申报方面的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等材料的准备工作,参与《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的编写工作,搜集物种及生态照片近千张。2007年、2009年两次参加国家林业局、环保部组织的晋升国家级保护区评审答辩会。方国富作为答辩人充分发挥水平,得到专家的肯定,晋升工作全票通过。2011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方国富积极参与到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中去,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新起点、新标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总体规划。目前投资7400万元的规划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批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建设。
开启清凉峰禁牧工作
由于历史遗留和山区的生产生活习惯问题,清凉峰地区的随意放牧现象比较严重,最多时有近300多头牛在核心区活动,严重破坏了清凉峰的生态。为处理好这个历史遗留难题,2008年由方国富提议,绩溪管理站牵头,联合两省三县九个单位开展禁牧工作,耐心细致地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协调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每次巡山都是方国富带头,同时派人到主要路口蹲守,积极与村两委协商解决方案,认真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觉融入到自然保护事业中来。通过多年禁牧工作的开展,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野外放牧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区内的自然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由于生态优越、风景宜人,清凉峰吸引了大批登山者的到来,核心区域常有登山活动,破坏了清凉峰自然资源的原始性,同时带来的垃圾也给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核心区是禁止人为活动的。2011年,又是方国富提议,联合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展开核心区域的封山管理。从2012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共劝阻登山人员近5000人次,有效地保护了清凉峰的生态原始性。
20多年来,方国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情系自然保护,服务生态文明,默默地为自然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刘畅 见习记者 水浩淼这里有无与伦比的江南风光,这里有粉墙黛瓦中的皖南秋色,这里更有宣城市“六年并进、六城同创...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