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绩溪新闻 > 正文

绩溪有个—— 安徽海拔第一村

来源:宣城日报 2015-08-13 23:54   https://www.yybnet.net/

横岩下村。横岩下村后的大山。横岩下村“后花园”中的瀑布。邵宗道正在帮受伤的骡子涂药。村民邵宗道和母亲在房前劳动。用水管接来的山泉水洗菜。邵名留挑着从山下采购的生活必需品上山。邵名留演示如何爬山核桃树。

安徽海拔最高的村庄在哪?如果你没能百度出来,那么很多“驴友”可以告诉你:它就是位于绩溪县伏岭镇境内的横岩下村!

据相关资料介绍,横岩下村海拔1090米,只有4户人家,常年在家的只有8、9口人。由于交通不便,村里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山上好几个月都不出来,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带你一同探访这个灵秀至美的“安徽海拔第一村”。

进村路上的“小石潭记”

早起是邵名留在山里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床了。步行30多分钟下山,坐上附近村民的面包车,在山里转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县城。在绩溪县城短途汽车站,记者见到了这位晒得黝黑的50多岁山里汉子。坐上来时那辆面包车,穿过障山大峡谷后,再经过一段狭窄的土路,终于到了前往横岩下村的路口——大南坑口,从这,我们还要再步行爬山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下车后,邵名留从路边捡了两根木棍,一根当扁担,挑起从县城刚采购的沉甸甸的生活必需品,一根当登山杖,顺着路边的一条羊肠小道便开始上山了。

“隔篁竹,闻水声”,踩着铺满竹叶的山间小道,没走多远,便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潺潺水声。走近一看,一条清澈的小溪映入眼帘,由于落差,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水流击打在石头上,泛出洁白的水花。每个瀑布的下面,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石潭,一些不知名的小鱼正在来回穿梭……所有的这一切,记者仿佛走进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一般。

瀑布大小变幻,石潭也是形状各异。沿小溪而上,途经一个石潭时,邵名留用手中的木棍支撑起肩上的担子,松了松肩膀,停了下来。“你看看,这个塘(石潭)像不像一个棺材?我们都叫它‘棺材塘\’,不过也可以理解成‘关财塘\’,把财富关起来。”说完,他便挑起担子继续往山上赶路,虽然已经52岁,但是挑起担子爬起山来,邵名留依然步伐稳健。

沿途处处是风景,而老邵也一路热情地介绍,什么角度拍照最好看,什么时间看什么风景,他都如数家珍,一清二楚。“每到冬天下大雪,都会有一大群白天鹅飞来呢!”在一处林间小道,邵名留指着南面向阳的山坡介绍道,“去年还有一些老师专门过来拍这些白天鹅。”说起这里冬天的冰雪世界,老邵满是自豪:“这里冬天不仅有雪景,由于山上温度比山下低,雨水打到树枝上立马就结成了冰。到时树上挂满冰晶,好看得很呢!”

“喂骡劈柴”的山村生活

边走边聊地欣赏沿途风景,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也终于看到了进山以来的第一户人家。在一座巨大岩石构成的山体下,一间白墙黑瓦的两层小楼和黄色小木屋,在树丛后若隐若现。“前面那几间屋子就是我家。”原来,眼前的巨大岩石山体叫做横列大岩石,远远望去,整个村子都在这块大岩石下面,“横岩下”的村名也由此得来。

虽然就在眼前,但要真正到家,还得穿过一片山核桃林,爬一段陡坡。到家后,我们都已满头大汗。由于妻子不在家,稍稍休息之后,老邵便开始做午饭。

厨房是一间低矮的小土屋,显得有些破旧,据说已有将近100个年头了。没一会工夫,屋顶的烟囱里便升起淡蓝色的炊烟。给灶台里添好柴火后,老邵便来到土屋外的水缸边洗菜。“去年我打算拆了这间小土房子,可是我的一些城里朋友都说不要拆,劝我保留下来。”老邵边洗边说,水缸上的水龙头一直开着,水哗哗的流淌着。“这个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山上用水管接来的山泉水,水质很好,不仅可以洗菜,还可以直接喝呢。”老邵说,他家只是横岩下村四户人家中的一户,其余三户在更高一点的地方。吃完午饭,我们便开始上山,正式探访“安徽海拔第一村”。

“咚、咚、咚……”刚往上爬没多远,就听到类似砍柴的声音。循着声音走进一片茶园,抬头一看,一座小山村进入我们的视线。老邵的堂弟邵名高和他20多岁的儿子正在挖土,声音正是从这里发出的。高处的平地上,几户人家的房子紧凑地挨在一起。邵名高家请来的泥瓦匠正在粉刷新建的房屋。房前的水泥地上晒着一些干货,还有一堆刚劈好的柴火,一只悠闲的狗正躺在门口睡觉。

除了邵名高家,另外两户也都是邵家人。邵名留30岁的外甥邵宗道家也在盖新房,见到邵宗道时,他正在给一头骡子的背上涂抹药水。“盖新房时骡子驼砖瓦时磨坏了背。”邵宗道解释。由于地势太高,只有山间小路,建筑材料只能通过人力或者骡子运上来,现在这头骡子受伤,邵宗道家的房子盖了一半不得不停了下来,若请别人运送建筑材料,价格上无法承受。

说到盖房,邵名留也感受颇深。他家新盖的砖瓦楼房,因为建筑材料运输的不便,虽然从2013年就开始动工,但直到现在还不算真正盖好,因为装修还得花一番不小的工夫。

“第一村”里建起“青年旅舍”

既然在山上建房的难度如此之大,已经有了住的房子,为何还要再盖新房呢?

邵名留和邵名高兄弟俩带我们进屋参观了新盖好的房子,在邵名高家,顺着木梯而上,只见二楼的几个房间内,摆放着几张双层单人木床,整个二楼可以容纳几十人住宿,打开玻璃木窗,青山、蓝天、白云如一幅水彩画。房内的布置有点类似“青年旅舍”,原来他们盖房子的目的,也正在此——打造徒步路线中的“农家客栈”。

邵名留介绍,他们的“农家乐”,不仅提供餐饮和住宿,因为离清凉峰和徽杭古道特别近,他们还提供户外向导等“一条龙”服务。为此,邵名留还特意买了十几顶帐篷以及音箱。

进入村中,邵名留带我们来到村中的一处“景点”——邵名高和邵宗道家的两栋二层土楼。“土墙土墙,冬天暖和夏天凉”,邵名留爷爷说过的话邵名留一直还记得。这两座土楼在邵名留的爷爷那辈时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除了墙是泥土建造的外,二楼的地板和立柱均为木质结构。在二楼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已有50多年历史的木床,邵名留说,如果游客喜欢,也可以将这里改造为客房供游客居住。

横岩下村还有一个“后花园”。在一处大块岩石下,露出一个小小的洞口,里面却别有洞天,可以容纳好几个人居住,据说每年都有采药人进山睡在这个山洞内,邵名留掰开洞口的几块石头,果然发现了烧火做饭的痕迹。参观完山洞,老邵又带我们参观山间的瀑布,由于少有人去,没有道路,花了一番工夫,终于来到这座落差七八米高的瀑布前,周围绿树掩映,岩石湿滑,水流清澈,水底还有几只长着四只脚的“娃娃鱼”。邵名留赶忙笑着解释,“这不是娃娃鱼,这只是普通的水壁虎。”

村民做起了“旅游梦”

沿路美景、百年土楼、“私家花园”、“青年旅舍”,再加上横岩下村出产的高山茶、山核桃、石耳、野山笋等各种“食材”,邵名留对发展山村“农家乐”信心满满。当晚,邵名留和外甥邵宗道和我们谈起了他这个“旅游梦”产生的缘由。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邵名留,18岁时就下山在绩溪县城开起了土菜馆,开了5年不仅一分钱没赚到,反而赔了一些钱。不得已,邵名留又回到横岩下,重新做起了山里人。然而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每年只能靠卖茶叶、山核桃和野山笋挣点钱。“笋子虽然产量稳定,但是卖不上好价钱。”邵名留的外甥邵宗道说:“现在家里还有不少没卖出去的笋子。”而茶叶的收入也并不理想,邵名留家的茶叶,如今一年平均下来只能挣五六千元,“山核桃产量不稳定,有大小年之分,去年只卖了3000多元。”邵名留补充道:“要是只靠这些,只够填饱肚子。”

后来,随着徽杭古道旅游的兴起,妻子在古道上的南天凹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不错。邵名留也在去清凉峰的必经之路野猪塘当起了护林员。工作之余偶尔给“驴友”当一天向导,也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户外运动的兴起,收入的增加,给了邵名留很大启发,“发展旅游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横岩下风景那么好,为什么不在自己村里发展旅游呢?”

说干就干,从2013年起,邵名留就开始慢慢打造他的农家乐,并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横岩客栈。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堂弟邵名高的客栈也慢慢建好,不久就可开门迎客。虽然自己的“横岩客栈”也没完全建好,但是来横岩下徒步旅游的游客已有七八十人。这些人也都是驴友们互相介绍而来的。

如今,在一些户外旅游论坛上,横岩下这个小山村,也渐渐进入了驴友们的视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旅游攻略”。横岩下这个安徽海拔最高的小山村,正逐渐变身成为伏岭镇旅游的新亮点。

新闻推荐

沉甸甸的二十四个字

“老人家,我们是全市干部教育科长培训班的学员,今天我们带了一点米和油来看看您……”一声亲切的问候,拉近了学员与困难群众的距离,也拉开了绩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教学...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三个师生的学校2015-09-29 23:46
评论:(绩溪有个—— 安徽海拔第一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