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晴空万里,大片黄灿灿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耳中,机声轰鸣,交织着农民们的欢声笑语在空中萦绕……9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郎溪县建平镇盆形村晏家冲生产队,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机声隆隆唱丰收的场景。
农机手:担心变开心
担心,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农机手李保青来郎溪之前的心情写照。
“来这里之前,怕到了这里找不到田收割,一路上都有些担心。”李保青说。然而来郎溪已经5天了,这5天,李保青的心情一直很好。因为他所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李保青笑呵呵地说:“在这里,柴油不紧张,随时能加到,当地农机部门服务也很热情。最主要的还是有成片的农田收割,我们在这里收割真的很开心。”他们从汝南来了4个人,天天都忙的不亦乐乎。
“之前几天,在南丰镇收割的,今天刚到这里。”据李保青介绍,今年,郎溪县的中稻长势较好,机收也比较方便,一个小时能够收割5亩多田,一亩75元的机收价格,算算下来,这几天,在郎溪收入颇丰。
不仅如此,来郎溪5天里,李保青还充分感受到了当地农机部门的热情,在他的手上,有着“郎溪县乡镇综合(农机)站联系方式”和“郎溪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名单及联系方式”的单页,“这都是当地农机部门发的。”李保青说,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告诉了他跨区农机的维修点,让他在郎溪作业没有了后顾之忧。
村民:老人变“小伙”
晏鸿林,是晏家冲生产队的老书记,今年已经65岁了,尽管年岁已高,可他仍种着12亩的稻田。
“我父亲年轻时种三四亩田,到50多岁就不种了,种不动了。”晏鸿林说,现在他仍像小伙子一样种着12亩田,这都得益于农业机械化。
晏鸿林说:“这要是以前人工收割,我家12亩田至少要花10天朝上的时间,碰上雨天就更麻烦了。现在,收割机收割,12亩田顶多2个小时。除去机收成本比人工成本降低一半不说,光这时间,就节省了一个多星期。”晏家冲一共185亩农田,此次收割,请来了两台收割机,一台是外地跨区作业的,一台是当地的,两台一同作业,只需要一天半时间就收割完。“我们和机主说好了,收割完立即给钱,这样,他们也十分乐意,我们也免除了记账,省事!”
看着田中半人多高的黄灿灿稻穗经过收割机的作业变成一袋袋丰收的稻子,晏鸿林高兴的很。“这几天,稻子正好成熟了,这农机来的特别及时,割的也正是时候。”晏鸿林说,今年田种得好,没有一棵稻倒伏,也没有一点病虫害。今年一亩中稻能收1200多斤稻子,算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产量了。
农机部门:管理变服务
在郎溪县新发镇的农机站外,农机站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几天在路边“摆摊设点”——2012年郎溪县农机跨区作业接待站,接待来郎溪的外地农机。
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发放安全生产明白纸,赠送毛巾、矿泉水,提供作业信息,调度机械直达作业地点……“这是我们设立的跨区作业接待站,专门服务入境农机。”郎溪县农机局副书记李枝林介绍。由于郎溪毗邻苏浙地区,外地的农机比较多,每年这个时节,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格外忙碌。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抽调农机技术人员,联合农机生产、销售单位,带着零配件,到田间地头开展流动服务,帮助机手维修调试机具,排除故障,确保他们发挥最大效率。”李枝林介绍,服务,是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之前,为引导农机有序流动作业,他们还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机具保有量、分布情况、当地农作物种植区域布局以及适宜机收、机播面积和作业时间等信息进行摸底登记,同时设立服务热线,通过农机化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对外发布,让农机手们忙而有序。
据了解,今年,全市中晚稻面积200万亩(含广德县36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收获高峰期。截至9月20日,全市共投入联合收割机2400台,其中外引收割机780台;收获水稻51万亩,其中机收50万亩;发放跨区作业证1350本;办理“农机(专用)加油卡”930张。目前,全市水稻收获机械充足,调度有序,燃油供应稳定,市场平稳。
新闻推荐
9月24日上午,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首席农业专家夏桂平一行十余人来到2012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升级科技示范项目——庄村百亩稻田基地,对“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