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住“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主体方向,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先后建成。水阳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宣城市明确提出“上游建库、中游建闸、中下游治理,全流域兼顾”的水阳江流域防洪治理目标,先后建成港口湾水库、南漪湖治理控制工程——马山埠闸枢纽和双桥节制闸。十年来,几处重点工程在宣城的防汛抗旱史上屡获战功,通过科学调度,有效调蓄水阳江洪水,减轻了水阳江中游330公里河堤及两岸和南漪湖周边17个大小圩口的压力,治理流域洪涝灾害,改写水阳江洪水频繁泛滥的历史。
2011年11月,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启动征迁工作,这一工程从设想到勘察到规划到论证到开工,历经六十载,几经波折,几易规划。工程涉及皖苏两省三市(宣城市、芜湖市和南京市),总投资8.24亿,计划于2013年底全部完成。工程完工后,配合南漪湖控制工程马山埠闸、双桥闸,可将中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左右。目前,该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青弋江灌区溪口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是宣城市“十一五”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近8000万元,历时两年,工程现已全部完成。青弋江上另一处主要水利工程黄村闸也于2010年底完成除险加固,灌区的防洪保安能力和各项供水服务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宣城市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分步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仅近三年,市财政累计投入逾3亿元,建成了城市防洪殷村水库,完成了城东联圩14.8公里除险加固工程,并启动了双桥联圩内宋墩等4座排涝泵站、圩内沟渠清淤和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今年,市政府还将启动双桥联圩、敬亭圩除险加固工作。同时,为有效改善城市防洪组织机构薄弱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指挥调度,2012年,宣城市成立城市防洪指挥部,并设置城东联圩、双桥联圩、老城区和敬亭圩等四个防洪指挥所。
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建立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突出做好水库抢险、防台风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防洪、抗旱等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水利工程安全巡查制度,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合理储备防汛抢险救灾物资,提高应急抢险救援能力。逐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雨水情监测站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ADCP便携式水文测流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在防汛抗旱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斥资400余万元的全市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和重点工程视频监视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于今年汛前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防汛指挥的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宣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科学防控”,坚持防汛抗旱并重,科学调度各类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战胜了2007年“7.10”洪水、2008年“凤凰”台风、2009年“莫拉克”台风暴雨洪水、2010年持续性强降雨、2011年罕见旱情及旱涝急转、2012年“海葵”台风等多次较大自然灾害。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的逐步提升,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旱灾害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持续开展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塘坝扩挖整治、农村河沟清淤等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2005年起,宣城市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00余处,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解决了1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实现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村村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自2007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47亿元,实施了25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险后的水库已成为保民生、促发展的安澜屏障。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开展“农田水利高潮年”、“万塘扩挖、万沟清淤”等活动,努力打破“最后一公里”瓶颈,着力解决因塘坝淤积、渠系配套老化等造成的“软缺水”。在宣州区佟公坝灌区、郎溪县东夏联圩庄严灌区、广德县卢村水库灌区、泾县琴溪河灌区及青弋江干流宣城段水利血防、水阳江干流宣城段先后开展水利血防重点项目治理,累计完成总投资1.46亿元,直接灭螺面积35.3万平方米,控制影响钉螺面积170.4万平方米。
农村水利建设的大步跨越,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的农村里,清洁卫生方便的自来水送到家里,堤防标准提高了,病险水库加固了,“碟子塘”扩容了,田地渠道疏通了,粮食丰收有保障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改革带来发展,创新才有活力。宣城水利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02年,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下发后,宣城市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全市国有水管单位由21个减少到17个,在职职工总数由730减少到285人,初步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灵活、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4年底,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田水利建设“两工”的新形势,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了水务改革,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创新思维,探索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一圩一议”、“一塘一议”等方式,整合涉农项目,鼓励群众筹资筹劳兴修水利。此后各地还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农户建立用水协会,确立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给水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乘着一号文件的东风,宣城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加速,成效更为明显。全市各地纷纷落实政策,设立防汛抗旱督查专员,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领导组和规划委员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乡镇恢复、设立水利站,聘请村级水管员。市、县、乡、村立体的水利管理模式已基本构建起来。
积极践行“科学治水、依法管水、节约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宣传水资源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稳步推进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了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专家审查制度,促进了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控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对全市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及纳污总量进行了登记备案,各县市区相继建成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水资源费征缴额度每年呈递增趋势,并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2011年,宣城市顺利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高于107方/万元的目标任务,并在全省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二。
今年8月,市编办批复设立宣城市水政监察支队,指导监督全市水政监察工作,全市三级水政监察网络正逐步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河道采砂活动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始终处于“采禁结合,局面可控”的状态,确保了河势稳定,保障了防洪、通航及河道水工程的安全。
深入开展“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干部职工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民主考评等活动,狠抓政行风建设,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展现水利行业“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风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促进勤政廉政,逐步形成廉政大宣教工作格局。加强自身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在省、市目标考核工作中连续多年获优秀等次,防汛抗旱、民生工程、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均多次受表彰。
十年励精图治,水利彰显辉煌。十年来,宣城水利历经翻天巨变。全市现有在册水库382座,水库总库容约40亿立方米;已建塘坝工程8.1万座,蓄水容量2.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约210万亩;已建河道堤防总长1269公里,防洪保护面积1423平方公里,现有在册圩口114个,堤防总长782公里;已建成各类水闸640座;已建成固定排灌泵站723座,装机1013台4274千瓦,排灌总流量364立方米每秒,排涝灌溉受益面积99万亩。各类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排涝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依法行政、管理规范的水利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路漫漫其修远,宣城水利人将继续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在探索水利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创造宣城水利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新闻推荐
郎溪讯 为提高人民综治信息员的整体调解水平,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近日,郎溪县建平镇综治办组织全镇骨干调解员百余人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培训会上,建平司法...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