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凸显。
而在宣城市郎溪县,家庭农场早就破土而出,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并成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
8月上旬,本报派出专题报道组冒着酷暑高温,两赴郎溪,走进一户户家庭农场深入采访,透视发展脉络,解析示范样本,探究“郎溪模式”背后的魅力。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栏目统筹:倪欧生)
今年的3月7日,郎溪县凌笪乡钱桥村“钱晨茶叶种植家庭农场”的女主人姚维荣可谓风光无限。
这一天,她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聚焦两会·见证履职》的栏目中,通过荧屏,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自己是如何经营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不仅让姚维荣露了脸,更让郎溪闻名遐迩。
如今,郎溪家庭农场和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被列为全国“家庭农场”的五种模式。
郎溪家庭农场到底有什么样魅力,能成为全国闻名的典型模式?在赤日炎炎的8月,我们走进了郎溪广袤的农村,一探奥秘。
历程——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条件成熟,家庭农场的发展成为农民自主自愿的选择
家庭农场,虽然直到今年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地位凸显,但在郎溪,可算不上是“新生事物”。
早在2001年,郎溪就有了第一家家庭农场——绿丰家庭农场。
农场的创办人叫严虎,现在是县家庭农场协会秘书长。2001年6月,他在郎溪十字镇承包了100多亩抛荒的农田,从事规模化种植。在这100多亩的耕地上,严虎不仅进行了水稻、小麦的规模化种植,还自主地进行着西瓜良种的研究培育。
绿丰的示范作用,让周边的农民看到了家庭农场的效益。有了第一家,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谈及家庭农场的破土而出,严虎说,“郎溪家庭农场的出现,是农民对农业生产方式自主选择的结果。”
不过,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叫做——“家庭农场”。
到底什么是家庭农场?郎溪县农委副主任戴华芹给出的解释是:家庭农场有三个显著特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
对号入座,我们发现,郎溪正是有了合适的土壤,才孕育出了今天的“果实”。
郎溪是一个农业大县,但多年来农业经济一直呈粗放式发展,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和紧邻苏浙沪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数以万计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因此,被抛荒和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曾经,县城南乡原新埂村有2000亩耕地抛荒就达800亩,占土地总量的近一半。
谁来种田?成为一个问题。
县家庭农场协会会长陈金宝,曾多年在县农委工作,对家庭农场的来龙去脉烂熟于心。他认为,郎溪家庭农场的出现有两个基础,“一方面,土地的闲置抛荒,使一些农民家庭有了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直接收益的愿望,这让土地的相对集中有了客观条件,也让适度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一些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想要依赖土地致富,就需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把种养面积适度扩大到能够致富的规模。”
当双方的意愿一拍即合,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便应运而生。
2005年,凌笪乡钱桥村的姚维荣流转了365亩土地,创办钱晨茶叶种植家庭农场;2008年,建平镇精忠村严新平带领两兄弟承包30多亩农场,创办鑫源蛋鸡家庭农场;2010年,涛城镇凤河村孙治国创办景明艳水产养殖家庭农场;2012年,涛城镇黄墅村关明和流转土地330亩,创办了明和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建平镇南山村汤家冲村民组返乡村民傅和平流转林地515亩,创办了艺和苗木种植家庭农场……
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郎溪县委县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引导扶持,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郎川大地。
截至今年7月底,郎溪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363家。
成效——
收入成倍增长、广泛运用农技、带动周边致富,郎溪家庭农场凸显三大主要成效
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农民为何纷纷选择了家庭农场?它的魅力何在?
在县农委主任包德平看来,这正是因为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经营模式。
而这,都在家庭农场结出的硕果中一一体现。
成效一:增收打开了“致富门”
家庭农场的成效,最显著也是最为直接的,就是农民增收。
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
“强大”,有据可依。在对216个家庭农场的调查中显示,2012年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28910元,是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2倍。
(下转第四版)
nios388
图为郎溪县建平镇艺和苗木家庭农场。
新闻推荐
郎溪讯 由于近期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郎溪县涛城镇凤河村旱情严重,为了实现“当家”塘坝能“当家”,凤河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提前启动小农...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