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标,30日内完成房屋征收工作。
一个团队,十几天夜以继日工作,与所有被征收户签下协议,创下郎溪城乡建设征迁新速度。
在郎溪县十字区域产城融合项目征迁工作中,参与征迁的广大干部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为项目推进夯实了基石。
打破常规:调查摸底早准备
10月5日,郎溪县十字经开区管委会正式启动十字区域产城融合项目房屋征收工作,征迁安置涉及红旗村范围共134户,被征收房屋总面积1.78万平方米。
无论是周边群众还是参与征迁的干部都知道,隶属于省农垦十字铺茶场的红旗村,村民房屋类型及权属较复杂,一个月内征收所有房屋,难度非常大。
但是,郎溪县委常委、十字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向晟对征迁工作“心中有数”。他的信心来源于前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早在今年6月份,经开区管委会就协同茶场深入到拟征收户中“吹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这是一个创举,改变了以往接到征迁任务再开始宣传发动、民意调查等前期工作的传统模式,为顺利实施征迁打下了“伏笔”。
制定科学合理的征收补偿方案,是能否实现和谐征迁的关键,这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无数次的“征迁经验”。经开区管委会先后召开多场干部群众座谈会,经过十四五次论证修改,终于拿出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方案。“这个方案兼顾各方利益,既让‘富贵人家\’不吃亏,也让‘困难家庭\’得实惠。”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场征迁“攻坚战”的序曲完美划上了“休止符”。
只争朝夕:小分队演绎大合唱
还有10户、还有3户、还有1户……十字区域产城融合项目征迁工作签订协议的终场哨声定格在10月25日。这天,除最后一户因人在外地无法联系以外,其余被征收户均签订了拆迁协议。
20天完成协议签订,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但在十字区域产城融合项目房屋征收工作组看来,却是必然。
“房屋征收和其他工作相比,更讲究团队配合。我们30多人的队伍虽小,但大家团结起来的合力是无穷的。”十字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吕爱福总结道。
经开区管委会迅速将从全县抽调来的具有多年征迁经验的干部,组成12个动迁工作组,放弃国庆长假休息,日夜奔波在征收户家中。
为了激发团队最大合力,工作组领导始终靠前指挥,和队员一张桌子吃饭,一起加班……12个小组既注重人员分工又重视资源整合,每天分片包干,实行“流水”作业,如遇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共同商议决定。
回忆起这些,不少干部引以为豪:“为了交上满意答卷,就得一鼓作气。”
真心为民:“情”与“义”的结合
11月6日,拆迁户老耿接到十字经开区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他11日去管委会选安置房号。“马上能住新房了!”老耿非常高兴。
而“以房等人”的人性化做法,仅是此次征迁工作“以人为本”的缩影。
进场的第一天,上门入户的工作组就被一户征迁户拒绝了很多次。原来这户主人以汽车修理为生,他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就想拖延。“我们帮你想办法。”吕爱福立刻表态,并立即带着他寻找汽车维修场地。一连几天,这户拆迁户被征迁干部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主动找到吕爱福:“生意损失一点没什么,我这就搬!”
公平和诚信,是保障和谐征迁的要素。一户征迁户因夫妻俩年事已高,工作组上门核算补偿款,结果相差了3000元,工作组没有“掉以轻心”,用了一个多小时反复计算,补齐了他们的款项。“我们不能让群众吃亏一砖一瓦!”征迁组工作人员吕星认为。
房屋拆迁了,感情却建立起来了,许多征迁户与工作人员“拆”成了朋友。
记者手记:记者采访中,经常听到大家引用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的一句名言:“征迁的干部,要让群众骂上三两月、感恩三年头、幸福一辈子!”意思是让参加征迁的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循循善诱、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让被征迁群众由不理解到主动支持征迁。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郎溪县拆迁的故事才如此和谐、精彩。
新闻推荐
郎溪讯 11月20日,这一天对于家住郎溪县新发镇东夏“避风港”的近30户渔民来说是个大喜日子,郎溪县供电公司为他们进行了低压线路到户改造,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用电...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