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祥峰 顾维林
在郎溪县姚村乡夏桥村,王祖清绝对算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是一个“农村娃”,却偏爱“爬格子”;他是个“种田汉”,却拥有“大学生”头衔;他是个“泥腿子”,却摇身一变为“土记者”。
朴素的衣衫,清瘦的面容,眼前的王祖清让记者很难把“文化人”三个字贴在他的身上,但就是这位朴实的农民,凭借着30年的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录了一个个山乡故事,也写下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请看——
■“农村娃”偏爱“爬格子”
见到王祖清时,他正在家里扎扫把,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散落着成堆的竹子,一个个做好的扫把成品靠在门前。
与院子里景象不太相称的是他房间的布置,挂着字画的墙壁,摆满书本的柜子,整个房间似乎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透着几分文人的雅韵。王祖清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现在也藏了一些,不过也正是这个爱好,让他最终与大学“擦身而过”。
事情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当时还在读初中的王祖清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少年”,爱看课外书的他一直对文科“情有独钟”。勉强考上高中后,这份兴趣愈加高涨,而他的偏科“症状”也没有好转。
“既然别人能写,我能不能写?”一次合上书本后,王祖清问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参加了市里的一个作文比赛,谁曾想这一“小试牛刀”竟意外获奖,并由此激起了他的写作兴趣。“后来就上瘾了,一有空就‘爬格子\’(指写文章)。”王祖清这样形容对写作的热爱。当然,由于偏科严重,他最终止步于大学校门——这也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1983年,落榜后的王祖清回家务农,农闲时靠给村头的扫把作坊打零工补贴家用。宁静的小山村里,乡亲们没事时总爱打打牌、串串门,但他却是一门心思看书写作。
有一天,他将自己小说处女作《传家宝》投向了报社,没想到这又一尝试再次等来了喜讯——文章被录用了。尝到“甜头”的王祖清又陆续投了一些作品。那时通讯还不发达,他每次都要骑车到十里开外的乡政府,把写好的文章加盖公章后寄出去,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
天道酬勤。王祖清的文章不仅很快被一一录用,还得到了很多编辑和老师的鼓励。他说:“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让我更加喜欢写作。”
■“种田汉”头衔“大学生”
稿件一篇篇见报,王祖清的写作热情也一天天高涨,为了夯实文学功底,他在心底悄悄地萌生了个想法。
这个想法最终在1992年的夏天成熟了。这一年,生活本就困窘的王祖清家境愈发贫寒,可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这并没有压住他“蠢蠢欲动”的心思,在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十块钱后,顶着炎炎烈日,他骑上自行车飞奔到了县教育局,交了自学考试的报名费,踏上了考大学之路。
迫于生计,每天天不亮王祖清就要推着独轮车上山捡竹枝,回家后靠扎扫把挣钱养家。晚上,累了一天的他饭都还没吃完,他就翻开了省吃俭用买来的教材,从地道的种田汉变成了一名备考的“高中生”,开始了辛苦的挑灯夜读。夏天蚊子多,他就打来两桶水,把双脚放在桶里祛暑防蚊。为了抓紧时间复习,他还想了个点子:头天晚上撕下当天的日历,把复习的重点抄写在上面,第二天趁着干活的间隙拿出来复习。
日复一日,厚厚的日历被越撕越薄,而他的知识储备却越来越丰富。
1995年,王祖清最终通过了10门课程的考试,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自考大专文凭,这一年他32岁,成了村子里远近闻名的“大学生”。
■“泥腿子”变身“土记者”
称呼王祖清“土记者”可以说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1985年秋天,几个放牛娃为了驱赶古树洞中的松鼠,在附近的戴龙山放了一把火,幸亏村民及时扑救才没有酿成大祸。当晚,酷爱写作的王祖清写了一则题为《放牛娃子烧松鼠 差点焚了戴龙山》的消息,第二天寄到了报社,结果很快被刊用了。
此时的王祖清22岁,风华正茂的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新闻稿。此后,他在进行文学创作之余钻研起了新闻写作。
身处基层的王祖清起初经常在村子周边“转悠”,记录身边大事小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土记者”。尽管当时生活依然窘迫,但勤奋的他不仅没有因此降低对新闻的热情,反而整日不知疲倦地奔走乡间田野,写下了一篇篇生动朴实的报道。
骄阳似火的一日,王祖清去采访一个身残志坚的年轻人,谁料在采访回来的途中,乌云翻作倾盆雨,他瞬间被淋成了“落汤鸡”。回到村口时,王祖清心里突然大叫“糟糕”,他赶紧跑到村头的扫把作坊,看到自己清晨编扎的成品扫把被暴雨淋得一塌糊涂,气急败坏的老板将他一顿痛骂:“整天不务正业,你就是个书呆子!”
“不务正业”的王祖清依然没有“改邪归正”,反倒更加痴情笔耕,经常为了一个采访是翻山越岭、栉风沐雨,甚至放下手头的农活赶往“新闻现场”,而村里的每个人几乎都在他的“采访生涯”里留下了身影。
但能干的“土记者”也有犯难的时候。报社实行信息化采编后拒收纸质稿件,这对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他可是个大难题。为了学打字,已过不惑之年的王祖清成了镇上网吧的常客,硬是靠着“笨拙”的自学,一遍遍慢腾腾地敲打键盘,不仅学会了打字,也懂得了电脑基本操作。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王祖清走遍了周围的四乡八镇,多少个乡间好人好事从他的笔端走来,成为传播山乡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如今,已经50岁的王祖清被姚村乡政府聘为信息报送员,成为了乡政府信息工作的“得力助手”。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郎溪县毕桥镇进村入户,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计生优质服务活动,为育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进行体检。图为计生办工作人员正在给育龄妇女测量血压。简新富...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