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溪县姚村乡姚村社区张山冲村民组,有这么一户人家,30年来坚持用传统的手艺打葛粉,以自制的葛粉羹或将晒干的葛粉作为新春礼品,来招待亲朋、馈赠好友。每每闻到他家葛粉的清香,张山冲人都说:年味浓了!
他就是传统手艺打葛粉的杨宗富。
采挖野生葛根是打葛粉的第一步,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力气活。如今已58岁的杨宗富还是经常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采挖野生葛根。
不久前,杨宗富从5公里远的梅龙山挖回来一根巨大的野生葛根,堪称姚村乡的“葛王”。因“葛王”过于庞大,无法完整地“出土”,老杨只好用锄头和斧头“肢解”了葛王。在家门口,杨宗富“拼接”还原了葛王,喜滋滋地欣赏他的战果。只见,比热水瓶还要粗的葛王主干约有1米长,枝蔓延伸有3米多,挖掘到这个130斤左右的野生葛根让杨宗富高兴不已。
把葛王清洗干净之后,杨宗富便开始制作葛粉了。只见,杨宗富挥动石锤,把放在石臼中的葛根砸烂。随后将砸烂的葛根,盛起来放在纱布中,加水,搅合,挤出“粉水”注入下面的容器。接下来,用一种能起点化作用的蕨菜羹融入“粉水”,将泥沙等杂质分离出来沉淀于容器底部,再将上层的无杂质“粉水”过渡到另一个容器。杨宗富说,沉淀数日后,倾倒上层清水,剩下的就是雪白的葛粉了。
杨宗富说,100斤葛根也只能加工成10斤多的葛粉。而从葛根到葛粉,这一道道的传统工序,要让全家人忙上四五天。尽管如此,但杨宗富仍坚持用传统工艺打葛粉。在他看来,这虽然麻烦费劲,但打出的葛粉品质好,原汁原味,很地道。
品质好,也让用传统工艺打葛粉的杨宗富小有名气。去年,上海的一家中医诊所一次性向杨宗富订购干粉100斤。杨宗富辛辛苦苦,打葛粉打了两个月,也只完成了订单的一半任务。而此时临近年关,在外打工的儿子杨关宝返乡,帮助父亲打葛粉,及时地完成了订单任务。
工序复杂、费力费时、效益低下,这是用传统手艺打葛粉的局限,而正因为如此,如今张山冲已没有年轻人愿意跟杨宗富学这门手艺了。儿子杨关宝认为,父亲用传统工艺打葛粉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2014年,他准备和父亲一起购置加工机械,办一个像模像样的葛粉加工厂,实行规模经营,批量生产,把“小”葛粉做成大产业。
新闻推荐
1月30日,大年三十,阳光明媚。郎溪县城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沉浸在和亲人团聚的喜悦之中。64岁的环卫...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