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天空飘起了绵绵春雨。郎溪县十字镇“家庭农场”主曾庆国扛着铁锹,来到他的烟叶种植基地,清沟沥水。“镇里刚举办了烟叶种植培训班,我又学到了一些新技术。今年我又流转了60多亩田,准备甩开膀子干。”曾庆国兴奋地说。
在郎溪,像曾庆国这样想大干一场的“家庭农场”主很多。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土地抵押、增加农业补贴力度等惠农政策,更是让“家庭农场”主信心倍增。
“家庭农场”
赢在品牌
3月26日,雨后的钱晨“家庭农场”满眼翠绿。 “这45亩地黄金茶苗是去年栽的,预计四年内就能收获。这样我的‘龙须湖茶\’系列又多了一个品牌。”农场主姚维荣信心满满地说。
姚维荣和丈夫起早摸黑地打理的钱晨“家庭农场”,经过8年多打拼,如今面积达365亩,已发展成“一厂八园”。她的“龙须湖”茶叶俏销江、浙等地。2013年,她净赚了70多万。姚维荣向笔者透露了打开市场的秘诀:打品牌,讲信誉。“今后,她将全力以赴做好‘一黄(黄金叶)一白(白茶)\’,把‘龙须湖\’系列做大做强。”尝到了品牌甜头的姚维荣说出了下一步打算。
说起商标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郎溪县涛城镇明艳水产养殖“家庭农场”主潘明艳更是深有感触,2012年她注册了“景彤汇河甲鱼”商标后,甲鱼就直接“爬”进了上海的家乐福、乐购等3家大型超市。现在她的产品供不应求,仅2013年就获得纯利润80多万元。
“注册商标,就是引导‘家庭农场\’走高端化专业化的道路,是为了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郎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郎溪县有7个‘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他们在经营中占有难比的优势。”
向科技要效益
在覃氏水产养殖“家庭农场”,该县水产站站长陈冬林正在和覃德义商讨推广渔业物联网的事。陈冬林介绍:渔业物联网通过计算机,对每个塘口的水质、鱼类活动和病害等情况进行监控、监测,与增氧泵、投饵机等养殖设备连接,根据水质变化和鱼况自动调节。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增加效益,预计每亩可以增产30%。“这样的话,今年我的水产养殖场每亩产量不会少于3000斤鱼,赚个百把万是没有问题的。”覃德义兴奋地说。
当了十几年“家庭农场”主的十字镇关明和对种田颇有自己的心得,他说光靠规模化种田获得效益是不长久的,要想种好田必须依靠科技。关明和平常爱钻研,早在3年前,他就在全国首创了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待机收、搞田管的“四代一管”的科学种田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节约了投资,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们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把提升‘家庭农场\’主和成员的素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建立‘家庭农场\’经营人员培训制度,造就一大批现代‘家庭农场\’主,让他们能种田会种田种好田。”郎溪县农委副主任邹小龙说。
新闻推荐
培训“小交警”4月21日,郎溪县正式启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守”活动,旨在通过中小学生大力宣讲文明交通精神,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共同营造安...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