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了广阔的农村,在农村这个舞台锻炼、成长。然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部分上海下放居民陆续转回了上海,还有一部分下放居民毅然选择留在了农村,服务农村……其中,高翠兰就是上海下放到郎溪县毕桥镇居民中的一个,如今,她在乡村过着幸福而快乐的晚年生活。
“我没有想到,老了还能住进和城里一样的新房,享受晚年生活。”近日,笔者来到了郎溪县毕桥镇长何新村山下村民组,高翠兰老人笑呵呵地手指着眼前的新房开心地对笔者说:“我以前一直住在小儿子建华家里。去年房子出现了漏雨,儿子常年在外面打工,镇村干部知道以后,很快就将我的住房纳入了危房改造计划,并为我争取建房资金2万元,帮我新建了这两间砖混结构的新瓦房,还为我接通了自来水和电等,今年春节前我搬进了新房。”
据高翠兰老人介绍,她是1938年出生的,今年77岁,1964年下放到山下村民组,一生育有5个子女。如今,她的孩子们都各自成了家,生活比较顺畅。
像高翠兰老人一样,毕桥镇上海下放居民中,目前已有4人享受了危房改造,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并有7人享受农村低保。
近年来,毕桥镇把上海下放居民的晚年生活挂在心上,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民政部门经常深入到他们家中,找他们聊天、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消除他们在城乡生活上的差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用该镇一位干部的话来说:“当年,他们为缓解城市压力,下放到农村,现在年岁已高,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安度晚年。”
新闻推荐
自7月1日开始,安徽师范大学志愿服务团队12名志愿者走进郎溪县梅渚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梅渚中心小学和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在梅渚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收拾打扫新屋舍,在美好...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