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民族共同价值观。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既有国家层面的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有社会层面的要求,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公民,窃以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层面”做起,即: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字准则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
从家庭做起
年初,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新春走基层的特别策划栏目“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什么?大而言之:是正义、正气、正能量,小而言之,是仁义、友善、礼让、宽容、谦和、团结、尊老爱幼等等,采访芸芸众生,答案林林总总,应该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字准则。日前,笔者到鸦山胡结民老师家串门,胡老师通俗地说:“核心价值观,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弘扬真善美。家风就是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角度来教化人们崇尚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斯言简洁,在理。家庭是起点,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出发,从家庭成员自身做起,尤其要从娃娃抓起。让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融入家风、家教,然后辐射、扩延到社会,并渐进升华到“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从小事做起
聚土成山,积流成渊。大题小做,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巧妙切入。近期,郎溪县文明办开展的设立“身边好人榜”活动,正是“大题小做”的很好切入:把郎川人学雷锋的事迹予以张榜表扬,旨在进一步深化“践行核心价值观、打造好人郎溪”。比如:姚村乡之“潘村身边好人榜”公布的村民童孟孟,因匆忙下水抢救不慎落水的洗菜农妇而“淹死”了自己的苹果手机;“姚村社区身边好人榜”公布的好儿媳廖相静,坚持10余年为瘫痪的公爹王炎年洗脚;“夏桥村身边好人榜”公布的退伍军人吴昌华,捐资20余万元为家乡黄泥塘村民组安装太阳能路灯56盏;还有夏桥村团村组77岁村民阮仕魁,于今年8月1日中午,在几辆车都停止不前、且驾驶员漠然观望的情况下,他依然走上马路抢救骑摩托车“吻”上电线杆而奄奄一息躺在柏油路上的村民舒克仁……看似桩桩小事,却件件彰显着“真善美”。他们都是平凡小人物。因他们把一件件很小很小的好事做实了,又显得“不平凡”。我们要向“榜”上的“平凡小人物”学习,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小善养大善,积小德成大德,力求正能量“最大化”。
外化于“行”是关键
俗话说:学雷锋,见行动。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不能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试想荣登“身边好人榜”的阮仕魁和童孟孟,他们如果选择用大喇叭高呼弘扬正能量的口号,而不付诸行动,那么,出车祸的村民和落水的农妇还有救吗?退伍军人吴昌华如果仅仅是高唱学雷锋的赞歌而“一毛不拔”,黄泥塘的56盏路灯会从天而降?说一千,道一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我们必须起而践行,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认真落实到行动上,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真善美”,张扬“正能量”。
(作者系郎溪县姚村乡村民)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年来,郎溪县毕桥镇围绕33项民生工程,积极准备、认真部署,实现以点带面,努力让群众更多更好更集中地享受民生政策。2012年—2013年,该...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