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郎溪县建平镇金牛村汤西底自然村,一簇簇青翠的竹林映衬着一排排传统的徽式建筑,美丽的景色赢来全车人的赞叹。同行的建平镇党委委员李祥俊告诉记者,汤西底的美丽离不开建设者们挥出的“三手笔”。
起笔:解决“三难”夯实基础
记者留意到,从郎溪县城到汤西底自然村整个车程在8分钟左右。
“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县城的车子根本不来。”李祥俊告诉记者,“行路难”一直是困扰汤西底村民的“路水电”三大难题之首。修路之前,村子里只有破损的石子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污水横流,“汤西底”被村民谐音称作“汤稀底”。
2012年底,经过两年施工的建平路建成通车,解决了出行难。随后“村村通”工程让汤西底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村民们笑称“去趟县城也就用一根烟的时间”。村里还硬化了中心村2600米主次道路,改造了1500米的徽派围墙,种植了绿化苗木7000余棵,铺设了2100米雨污水管道。
今年71岁的村民宗守清对水和电的变化感受最为深刻,他家门口有一方池塘水少草多,老人说“鸭子跳进去都浮不起来”。夏天池塘发出阵阵臭味,家里只能门窗紧闭,当时三个自然村共用一台变压器,电力供应不上,风扇转的也是无精打采,老人说每年夏天过得都很“遭罪”。
2013年4月,清淤工程和农电网线改造工程相继开展起来,汤西底彻底解决了水电难题。宗守清老人家水塘清淤后,围上了栅栏种上了红叶石楠,也是村里的一景。老人告诉我们:“活了70多岁,村子里变化最大的就是这两年。”
挥笔:提升精神文化生活
每天早上5点半,村民郝满意迈开步子晨跑,在霜冻的路上开始了新的一天。此时旭日东升,郝满意跑向8公里外的县城,两三个小时后,再返回村子已是日上三竿。提到坚持了两年的晨跑,郝满意说自己是在县里开展的“倡导健康生活”的带动下开始晨跑的,原先他总觉着生活“提不起劲”。说到现在的状态,他扯着洪亮的嗓子说:“生活有味道了,身体也越跑越健康了。”
变化的不仅是郝满意,郝满意告诉记者,妻子现在吃完晚饭,再也不急吼吼的喊人打麻将了,而是和村民们去文化广场跳舞。“去晚了好位置都被占了”郝满意说,现在村子里无论男女玩牌打麻将的已经很少见了,“大家的境界好像提高了。”
汤西底实行了文明卫生家庭的“星级打分”制度,按照要求每完成一项卫生指标,就可以获得一颗星。这些星就贴在家门口的卫生文明牌子上,由村民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考核一次,谁家的卫生情况怎么样,瞧瞧牌子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汤西底目前还在建设综合文化广场、农民乐园、运动场以及戏台,32块弘扬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牌也立在了文化广场。
点笔: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李祥俊介绍,建平路将郎溪县城、汤西底、以及郎溪县经济开发区连接在一起,为汤西底的发展带来契机,村里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将汤西底打造成集自然村庄、安置区、中心村为一体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
目前汤西底正在建设涵盖超市、餐饮、邮政、银行的公共服务区,服务区内建有“农民创业一条街”,规划了32个沿街门面,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创业需求。同时还在建设安置房、公租房,为建平路拆迁户、河道治理拆迁户以及外来集中户提供住处。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汤西底优美的乡村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已经初显。汤西底正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据李祥俊介绍,汤西底将继续依靠高低起伏树木竹林丛生的地貌,建设成错落有致的徽派风格村庄。目前正结合自身环境优势,将种植业和乡村游、农家乐相结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吸引县城及周边游客观光采摘。如今农家乐项目和特色种植业也在建设之中,特色乡村旅游雏形已经显现。
新闻推荐
这是一次以上率下的行动,“往前站、向我看、跟着干”的号召声响彻全市。这是一次上下联动的行动,15万党员干部“同频共振”的响应声回荡皖东南。...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