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溪县毕桥镇长河新村,以前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绿,现在万绿丛中还生出了一片“蓝”。原来,2010年村里办起了蓝莓基地,让这个平静的小村庄也变得热闹起来。
从蓝莓基地发展成蓝莓采摘园,再发展成蓝莓生态旅游,如今的长河新村,形成了“蓝莓采摘园+家庭农场+蓝莓合作社”的模式,一股“蓝”色经济正在崛起。
探访蓝莓基地
寒冬时节,记者在长河新村,放眼望去,道路两边种满了蓝莓。
记者问起蓝莓基地,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种的时候,我以为是村里又引进了新树苗,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成熟的时候长出来的是蓝色的果子,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后来拿来给我们吃才知道叫做蓝莓。”“之前只知道草莓,哪里听说过蓝莓!”……
在村民们的带领下,记者开始寻觅这片“蓝”。眼前道路两边有两个几十亩大的栅栏,里面长满了不到两米高的小树苗。与其他栅栏不一样的是,这片栅栏的顶部都封上了铁丝网。
汤丛金是这片蓝莓基地的管理员,见面时,他正在两株蓝莓树的中间挖坑填埋肥料。汤丛金告诉记者:“这便是蓝莓基地了,现在是落叶时节,看不到蓝莓果实,等成熟期到了,蔚蓝的天空和这片深蓝的树海就像是连为一体。”
不要看蓝莓就是一小株树,种起来还是很有讲究的。一年中,2月至3月需要种苗,一个月后开始施肥,5月至8月是成熟期,这也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平时,还需要拔草、剪枝、捉虫。汤丛金说:“拿施肥来说,我们用的肥料是菜籽饼搭配羊粪,目的就是让长出来的果实更香甜。”
发展蓝莓产业
汤丛金以前在外地打工,收入仅够解决温饱。2012年,他看见村里种植蓝莓,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了蓝莓基地工作。“刚进来的时候,老板就送我去杭州学习蓝莓种植。如今我不仅学会了怎么种植蓝莓,经济收入也提高了。”今年,汤丛金也打算开始尝试种植自己的蓝莓基地。
蓝莓基地老板张幼军介绍:“眼前这片蓝莓基地有70亩,从2010年开始筹划,到2012年正式种植,2014年是第一年收获。”虽然是第一年收获,蓝莓基地也达到了每亩1000斤至1200斤的产量。以每斤40多元的价格批发出去,每亩也有4万元至5万元的收入。
蓝莓成熟,许多游客开着私家车提着小篮子过来采摘,也为张幼军带来了不少收益。张幼军笑着说:“现在不仅出售果实,还出售树苗,今年我们纯利润就有200多万。”
蓝莓基地的发展,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让附近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蓝莓基地种植过程中,拔草、剪枝、捉虫、施肥、采摘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今年采摘期,蓝莓基地就以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80元的工资,请了数百名村民来帮忙。
新年伊始,张幼军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他想让蓝莓产业能像郎溪茶叶一样,成为下一个郎溪能拿得出手的生态名片。
整合生态资源
目前,蓝莓种植已经成为毕桥镇长河新村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不仅如此,由于当地蓝莓种植,还让该县水利部门收获了一个惊喜。
多年来,因为成本较高,微灌滴灌节水灌溉技术很难推广。“随着蓝莓面积的扩大,现在有多少亩蓝莓,就有多少亩滴灌。”长河新村党总支书记杨玉田说。
蓝莓的生态种植,不仅能有效保护水源地环境,而且让几百亩的土地披上灌木绿装,直接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据统计,长河新村蓝莓基地面积近400亩,已栽培蓝莓7万余株,已达到亩产鲜果1000斤以上,预计今后产量至少可达到亩产2000斤以上,亩均产值5.5万元以上,获利可达3万元。
山更青,水更秀,百姓富裕也不再是梦想。目前,该村先后成立了靖力蓝莓专业合作社、华靖蓝莓种植家庭农场和美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美蓝蓝莓”商标,还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蓝莓种植已带动30余户群众增收,采摘期实现就业人数逾百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杨玉田说:“从现在的成效看,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农户加入蓝莓种植行列。下一步,将把蓝莓产业与我们村的芡实产业、粮油产业、茶叶产业相结合,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资源整合。”
新闻推荐
郎溪讯 为营造“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氛围,郎溪县姚村乡近日邀请宣城市、郎溪县诗协及书协部分艺术家,来到该乡黄家湾美好乡村中心村,现场创作诗词楹联。 &n...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