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宣城市排查调解社会矛盾纠纷17190件,较2013年下降30%。今年1-5月,宣城市排查调解纠纷7612件,7445件调解成功,调解成功率为97.8%。数字所体现的成绩,正是得益于2013年10月,宣城市建立起的矛盾纠纷预警研判机制。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用一个“早”字,将大量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早预测,早调处
5月31日,记者来到郎溪县十字司法所。十字司法所所长罗海飞给记者拿出一沓文件,首先入目的,是第一排上的几个红色大字:人民调解工作研判预警情况专报。罗海飞介绍说,这个机制的运行,专报是关键。记者翻看了一下,从2013年10月的第一期,到2015年5月的第二十期,每月一期,由基本情况、重大纠纷、状态研判、预警建议四个部分组成,并分别报送给乡镇书记、镇长、分管领导。
他告诉记者,根据基本情况及重大纠纷的介绍,对当月情况作出研判,同时结合往年经验,就下个月的工作重点提出预警建议,能更好地保证预警工作做到客观、科学。在整个预警研判机制中,“状态研判”和“预警建议”两部分是重点。
罗海飞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说明。去年11月,十字司法所就根据10月的研判预警,与十字镇公安、市场监督等单位一起,提前展开调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工作。通过调查,他们发现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小型服装厂,50多名工人的工资没有支付,司法所便立即为他们给予法律咨询和援助,并对该企业提起诉讼,最终让工人都拿到了工资,开心回家过年。由于早预防,往年一到年底就会集中爆发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在去年一起都没有。
记者随后来到郎溪县建平司法所,所长黄开军表示,利用预警将纠纷提前化解的例子,在建平镇也有很多。今年春种季节临近时,庄稼灌溉的用水问题是农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就此提出预警,农村用水、抢水纠纷可能会增加,建议村、司法所、企业办、县环保局联合行动,提早整治污染农村用水的企业。依照建议提前行动,村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早发现,早介入
预警研判机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早介入,这个“早”,离不开对纠纷的摸排工作。黄开军向记者介绍了这么一桩往事。
2013年9月,国家重点工程扬绩高速公路郎溪段动工,路经建平镇,要征用同庆村章村村民组的部分土地。第二年5月,土地征用补偿款发放下来后,一些没有被征地的村民们开始发牢骚:“那些被征地的村民拿了征地款,但土地是我们村集体的,明年承包到期了重新划分,到时候他们会不会不仅拿了钱,还能分到田?”
章村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永平通过摸排得知后,立刻在村里开会商讨,但几次会下来依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在村调委会主任例会上,李永平向镇司法所报送了该纠纷。
由于征地款的事情涉及到整个村民组,几百人的补偿款分配纠纷让黄开军十分担心,怕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随即,他将这件纠纷写入了月研判预警情况专报。专报报送给乡镇领导后,司法所立即接到指示:赶快找出土地征用补偿款方面的法律条款,用法律说话。
“最后找出的就是这两份,有关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法律解释和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法律文件和相关规定。我们利用‘法律进家庭\’的契机,将文件发放到村民们手上。”看着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法律条文和规定,村民们的争议声慢慢平息了下来。黄开军告诉记者,幸亏发现的早,在争议声刚响起时就拿出有效的方案,才避免了发展成群体性上访事件。
从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到镇司法所,村民的不满被及时传达,运用法律法规,在事态恶化前就圆满化解,黄开军自豪地说:“这件事解决得好,别的乡镇还来我们这‘取经\’的!”
早做实,早做好
据市司法局副局长赵帆介绍,宣城市矛盾纠纷预警研判机制的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但这个“早”,并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率先将工作做实、做得系统化。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今年我承包的3120亩土地秸秆全部还田,确保一亩不烧。”在郎溪县梅渚镇桃源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收割现场,种粮大户周芙蓉向记者介绍起秸秆还田技术的使用。 &nbs...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