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上白塔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据记载,宋淳熙年间,夏家祖先为逃避战乱流落至此,见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定居于此,因其境内有一白塔,逐取村名上白塔。
千年的历史
郎溪县新发镇花园村上白塔村民组位于该镇花园村西北部,距集镇10公里,北与江苏省高淳县东坝镇相接,西与宣州区狸桥镇相邻,全村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总人口465人,村民相依而存,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生活。
上白塔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居民姓氏为夏、徐、董,无杂姓。据《夏氏宗谱》记载,宋淳熙年间,夏家祖先为逃避战乱,途由广德经郎溪县宗夏村流落至此,见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定居于此,因其境内有一白塔,逐取村名上白塔。
千百年来,上白塔虽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而不断,人丁兴旺,村舍依然,至解放初时,全村已有农户70余户,成为当地第一大村。
上白塔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历史上曾有大片的森林,传以松树和朴树为主,树最大有三人多粗,最小的也有一人多粗,每当微风吹拂,只听松涛阵阵,绵绵不绝,后这些树木多数毁于战乱,解放后的大炼钢铁更是让原本稀疏的森林变得更少,现境内所剩无几。
上白塔村地处高岗,临近南湖,再加上溪流塘坝众多,在《夏氏宗谱》中留有白塔四景,即临湖旧乡、白塔胜村、孟姜古墓、双涧长溪。尤以孟姜古墓最为胜名。据《夏氏宗谱》记载,此墓系秦时孟姜女之墓。相传孟姜女为夫送衣,至长城角时,闻夫已死,绝情而归,途经此地,哭极而卒葬于斯,至夏氏至此时,已为一荒冢,蒿草丛生,黄土散尽。现问及村民,无一知其所在。
曾经的战场
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勇敢善良,历史上曾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村内现存新四军宣郎办事处等旧址,广为流传的上白塔大捷亦发生于此。1940年,农历二月初九,料峭还寒,刚刚过完新春的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精心准备,战争的阴影就悄悄降临到这块土地上。一支近百人日军奉命从东坝至水阳,途经江苏张家山时,被驻扎在上、下白塔的新四军某部发现,该部决定打一次伏击战。在对地形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新四军将主要火力部署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中墩塘。中墩塘位于上白塔村边50米处,面积约400平方米。时至中午,敌人鱼贯而入。新四军发起进攻,枪声响彻天空,但由于设在中墩塘的四挺重机枪出现故障,未能发挥袭击效果,只能依靠一挺设在大墩塘(大墩塘位于上白塔村边300米处)的重机枪,向日军射击。
此役枪杀了日军一名军官。在遭遇突袭后,日军向上白塔境内发起疯狂进攻,新四军由于重型武器不能投入战斗,便向狸桥方向撤退。日军进入上白塔后,肆意报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村七十余户分三次被焚烧,火光冲天,虽三日而不灭。当时仅存不集中连片的七户房屋。
丰富的民俗
上白塔属吴越文化,语言以高淳方言为主,风俗也近高淳,有哭嫁等习俗。村民们在耕作之余,也不断创作民间艺术。现保存下来的有大马灯。上白塔大马灯兴于宋朝,初意是为了镇邪、避灾祈求太平,又称“太平灯”,后来演变为丰收年景里开展的一项习俗,旨在活跃春节节日氛围。
大马灯共有9骑,后改为7骑,需150人演出。马灯由竹扎马头,一人弯腰共同扮马行走,马上坐一小孩,成一人一骑。小孩以“三国”人物刘、关、张等扮相,形成7至9骑的一支马灯,在鼓乐的伴奏下,共同演绎镇邪、避灾的祈求和吉祥、安康的表演。含兴灯、扎马灯、点光、接灯、摆灯等。
目前,大马灯已被列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郎溪讯(郭新强 文/图)每到夏季,学生们擅自到水库、河塘游泳都是最危险的事。学校、家长、媒体一再提醒不要野泳,可就是有人不听。8月12日,郎溪的6个学生在水边玩时,...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