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季节,漫步在郎溪县梅渚镇高塘村的旅游环路上,放眼望去,西下的夕阳、黛瓦白墙的徽派村庄、成荫的绿树交相辉映,伴着依稀传来的音乐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舒缓的山水画中。
如此风景优美、村民和谐的画面,正得益于梅渚镇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梅渚镇始终坚持建管养并重,不断探索民生工程“建后管养”的新模式,通过企业共管、群众参与等方式,持续延伸民生工程惠民效益。
“一事一议”建新村
2012年以前,梅渚镇高塘村还是一个灌木丛生、垃圾遍地、无法通行的“后进村”——“晴天坑洼不平,雨天泥水横流”,村民如此评价当时村里的道路。镇、村两级了解情况后,积极争取项目,将高塘村的道路建设纳入该镇2012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全村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当年5月一条总长1400米、宽3米、厚15公分的环村道路终于建成。
然而,建设的步伐一直未停。同年,梅渚镇党委、政府很快确定高塘村为美好乡村建设点。随后,高塘迎来了村庄建设的活跃期: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再次完成了村庄环卫整治;结合县、镇资金投入,完成了农舍改徽、路灯、小径、长廊等项目建设;得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打造了梅花生态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高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园村,附近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该村理事会会长史顺春说。
“高塘村只是一个代表,我们在建设‘一事一议\’项目的过程中,着重通过道路维修、塘坝清淤、环卫整治等具体工程推动村容村貌的转变,同时美好乡村的后续建设、村民的积极参与也成为‘一事一议\’项目后续管养的持续动力。”该镇民生办主任张宏书十分认可“一事一议”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梅渚镇自2009年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不断完善项目建设和管养台账,规范项目建设和管养的各环节,助力美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老有所养”敬老院
今年74岁的陈水宝老人原来住在桃园村村北村民组,来梅渚镇敬老院之前一直独自生活,仅仅依靠每年2280元的五保供养金和政府救济维持生活。虽然自己住的房子破旧不堪,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老人却一直不愿到敬老院生活,在他看来,敬老院的生活不自由,伙食和住宿条件都很差。然而就在去年,老人在镇民政部门的安排下,参加了敬老院的试住活动,亲身体验了这里的生活,当即表示愿意住下来。在这里住了近一年,老人开心地说:“没想到我晚年还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老人们在一起也能说说话、打打牌!”
“敬老院建好更要用好!”这是该镇分管副镇长张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让新敬老院真正发挥作用,让老人们住得舒适舒心,该镇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敬老院参观学习,积极研究管理方案,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规范敬老院管理。同时,通过举办消防演练、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等活动,逐步提高敬老院的设备设施安全和院民安全意识;开展体检活动,为老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据悉,2013年,梅渚镇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新敬老院占地18亩,建设面积3400余平方米,设计有100个床位,统一配备有床、衣橱、床头柜、椅子等设施。院内活动室、阅览室、医务室一应俱全,还有现代化的食堂,配备专门储藏室,日常餐具集中消毒。去年9月30日,敬老院完成搬迁工作,第一批50余位院民顺利入住。
文化民生乐起来
7月底的一个晚上,梅渚镇桃园村大力树、白水塘村民组村民纷纷打电话反映数字电视信号中断,无法收看电视节目。镇文广站维修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修。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排查和抢修,终于排除了故障。据维修人员介绍,这样的报修电话每天都有,小到电视的调试、大到线路故障,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维修。“数字电视推广工作安装只是第一步,为做好后期管养工作,我们站里聘请了外线员专门负责维修,确保维修能够及时到位。”梅渚镇文广站站长程寨军介绍道。
近年来,该镇在大力加强文化场所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文化场所使用制度建设和后续管养长效机制,确保文化民生工程切实发挥作用。截至目前,该镇8个村(居)的9家农家书屋藏书量达3万余册;投资75万元的镇综合文化站自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民服务大厅、棋牌室、健身房、乐器房、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功能不断完善;“非遗”展演和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每天傍晚时分,在梅渚镇定埠综合文化站外的广场上,打球的、跳广场舞的、散步的,村民们一拨接着一拨。广场的笑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年来,郎溪县新发镇花园村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亲情服务为途径、奖励优惠为措施”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促进村计生工作取得成效。...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