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五猖”、舞太平狮、侯村花树龙灯……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乡土民俗活动,在给宣城市群众生活带来欢乐与喜气的同时,也在当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春节之际,让我们走进这些乡村,伴着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一起闹新春。
“跳五猖”如期而至
春节期间,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民俗文化村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原来,这里正在演跳梅渚镇传统民俗“跳五猖”。来自江苏高淳的摄影爱好者张启华说:“我们几个摄友每年春节都组团来这里拍民俗,去年是降福会,今年是‘跳五猖\’,这里文化氛围浓。”
“跳五猖”是梅渚镇当地胥河沿岸民众为纪念西汉治水英雄张渤而进行的一种民间信仰祭仪,旨在通过演跳,向张渤及其麾下的五猖神祈福平安。随着组织者一声哨音,锣鼓声再起,展演者们用神秘古朴的演跳,向村民传达新春的祝福。
定埠民俗文化村会长、省级“非遗”传承人吕桂宝介绍:“今年时间比较紧,这些演员都是从各地打工赶回来的,我们从腊月26开始加班加点排练了好几天,就是为了今天能为大家送上精彩的表演。”
“今年民俗活动差点就黄了。”由于一部分参与演跳的人员生病了,还有一部分演员在外地打工无法赶回来,今年的民俗是否还要继续搞,让吕桂宝春节前纠结了好几天。然而过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经融入当地人的骨血,当村民接连询问民俗活动什么时候开展时,吕桂宝决定仍要干下去,他打电话跟演员们一一确认,来不了的就找人替换。
“对我们来说,民俗就是信仰,只要有需要,我们在外面有再大的事也是非回来不可的。”今年53岁的吕珍贵演跳的是判官一角,平时在芜湖市镜湖区担任水电工,但是只要是民俗文化村一个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回来参加活动。
通过接连几天的加紧排练,“跳五猖”终于如期表演。看到现场观众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吕桂宝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的春节。”
“太平狮”代代相传
郎溪凌笪乡独山村上独山村民组的太平灯和太平狮在当地颇为出名,今年70岁的吴昌嗣和75岁的哥哥吴昌平是村里这门传统工艺的带头人。
虽然吴大爷他们舞的是文狮子,并不像武狮子那样需要爬高上低、左蹿右跳,但是毕竟吴大爷他们也都上了年纪,每年正月十多天玩下来自然身体也有点吃不消。
可说起这门老手艺,老人们的脸上却是掩盖不住的得意。吴昌嗣介绍:“我们先用竹子做出各种各样灯的外形,然后拿出彩纸用小刀具打出模型,最后在抠细节,十几个人做好灯和狮头都得半个月。”
吴昌嗣告诉记者,他们的太平灯、太平狮传自安庆市桐城县,有600多年的历史,因为村里很多人都是从那边搬迁过来,同时也把过年的传统给带过来了。吴昌嗣说:“我跟我老哥十几岁就跟着父辈开始做了,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要做上20个灯。”
独山村民组学做灯、学舞狮似乎是传统,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耳濡目染地学会了一点,家家户户对于这项传统也是出人出力。吴昌平说:“我们村上年轻人对舞狮很感兴趣,制作时旁边都围满了人在观看。”
民俗活动风生水起
在宁国,群众玩起了彩龙船。梅林镇田村村民王忠强说:“彩龙船我们十几年没玩过了,这次我们民间自发组织,想把这个文化传承下来,也为了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
彩龙船主要是由73岁的石玉坤制作,他从事纸扎行当已有60多年,在他的家族已是十三代传承人,现在石玉坤的女婿祝勇军在学习这门技术。对于技艺的传承,石玉坤毫不偏私,他说:“纸扎完全是靠手工,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只要有人想跟我学,我都可以教。”
春节舞龙灯、跑旱船、玩狮子,广德誓节镇七塔村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负责筹备晚会的村民张开明介绍:“村里自1994年以来,每年春节都会舞起龙灯,办一场热闹的晚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除夕晚上除了本村的村民,还有很多周边自然村的村民前来观看,有2000多人,场面特别热闹。”
在郎溪县凌笪乡侯村,花树龙灯据说已有百年历史。每逢农历除夕和二月初二,村里都举行隆重的点光和送龙仪式,场面十分热闹。据介绍,凌笪乡政府牵头成立了凌笪乡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花树龙灯、独山茶舞、独山大头狮子等民间传统文化,一大批传承人参与其中。如今的龙灯经过不断改进,不仅龙嘴喷火、龙身发光,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还能表演龙穿甲、龙出洞、龙戏水等高难度绝活。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日,郎溪县涛城镇超前谋划,力推三举措,切实抓好企业节后开工复工工作。该镇一是加强服务管理,督促项目做好复工准备工作。全面落实领...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