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出的一篇题为《山这边,山那边》的通讯,把郎溪县凌笪乡的下吴村推进了人们的视线中。当时,山这边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洑家村村美民富,而山那边的下吴村却贫穷落后。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山那边的下吴村现在如何了呢?近日,笔者来到下吴村进行了探访。
4月13日上午,春风拂面,阳光温暖,在凌笪乡下吴村的子胥茶厂的茶园里,采茶的民工们弯腰低头,灵巧的双手在茶叶间上下翻飞,茶园里氤氲着清新的茶香。“我这片茶园有100多亩,一年挣个30万是没问题的。像我这样规模的,全村有好多家呢。我们村家家户户种白茶,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啦!”村民吴志成笑着说。
“以前我们村穷,全国都知道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觉得脸上不光彩。村两委干部也在积极想点子,找出路,我们利用优越的条件引来了金凤凰,让全村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村党总支部书记蒋福金说。
下吴村位于伍员山脚下,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土质都非常适合种植白茶,但因为当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能力对丰富的荒山资源进行开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下吴村两委干部到江苏等地考察,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与苏浙沪的开发商取得联系,请他们来下吴考察,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鼓励他们来投资。
2003年,来自江苏常州的老板第一个到下吴落户,投资1000万元将500亩长满荒草的山坡变成了茶园,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吸引了11位外地客商落户下吴,逐步带动当地村民在荒山上种植白茶、黄金茶、板栗等经济林,把万亩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现在县农委有专门的技术员上门指导我们种茶,在技术管理上不用担心,村里的种茶大户还建了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我们的鲜叶不愁卖了。如今,村里的茶园还在一年年地增加,大伙都说‘山上有茶树,生活才会富\’,这不,我今年又种了40亩呢。”正在给茶树浇水的种茶大户李国庆笑着说。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加上受茶叶种植大户的影响,下吴百姓种茶的热情高涨,全村的荒山头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葱绿的茶园。今年,仅油榨村民组就新增400多亩白茶。截至目前,下吴村的白茶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我们村的茶叶品质好,与著名的天目湖白茶品质相当,在市场上很畅销,平均卖到500元一斤,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按照目前的茶园面积来计算,我们村每年在茶叶上的纯收入就达到3000多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万多元。”蒋福金掰着指头给笔者算起了账。
产业的发展,给全村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改善,连接天目湖的二级景观大道穿村而过,平坦的水泥路也修到村庄。“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我们的车子到了山那边的江苏,人家不看车牌都知道是我们这的车。现在我们的路也修好了,山两边的差距越来越小了。”村民朱红生笑着告诉笔者:“最近,S202省道快要动工了,这条路以我们村为起点,东边连接天目湖,向西延伸连接到郎溪县城,途中还经过扬绩高速路口,这样,我们村的交通更好了。”村党总支副书记吴秀萍补充道。
沿着天目湖旅游通道左拐进入东城村民组,笔者看到,进村的田间小路也修成了水泥路,村里干净整洁,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一座座别致的小楼前,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村里很安静,很少见到有人走动。“我们村每家每户都种了白茶,大家都到茶园里忙活去了。还有闲散的劳力都到山那边的天目湖景区和十思园休闲农庄打工,交通好了,我们骑车早出晚归,方便的很呢。”刚刚从十思园下班回来的余爱金一边停放电瓶车,一边告诉笔者。余爱金家里有4亩茶园,丈夫在外打工,她平时在十思园上班,春茶采摘的时候就请假在家采茶,一年下来,余爱金一个人经营茶叶和打工的收入最少也有5万元。
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一直以来,下吴人严守生态环境这条底线,招商只招生态开发的客商,这里的一些旅游山庄、农家乐在苏锡常一带已经小有名气,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现在提倡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村有产业、有资源,又处在天目湖旅游通道上,最近,我们村又被授予省级森林村庄称号,发展生态旅游有很大的优势。现在,我们正在向那个方向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村将变得更加美丽和富裕。”蒋福金笑着说。
新闻推荐
为确保“五一”、“五四”期间道路交通安全,近日,郎溪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开展了24小时查酒驾集中整治行动。行动中,交警在飞毛路毕桥段设卡检查,对过往可疑车辆进行逐一排...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