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郎溪县建平镇,到处都充满了活力的气息。日前,笔者走进该镇盆形村南丰集镇,整洁干净的进村路、葱翠宜人的行道树,古色古香的村内建筑、充满惬意的景观公园、清澈静谧的荷塘公园……一幅天、地、人完美结合的水墨画让人止不住称赞。
近年来,建平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全镇发展的重要载体,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前进村连个路也没有,大街上都是垃圾,到处坑坑洼洼。现在,大街上的垃圾也没有了,村里还配上了垃圾桶,垃圾车天天来拉,你看现在我们村干干净净的,真是好啊!”正在门前修剪花草的王师傅激动地说。
乡村文化载体多样,文化育人效果显著
走进美好乡村点金牛村汤西底,让人们眼前一亮的不仅是村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村民房前屋后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一座座文化墙和文化长廊也格外吸人眼球。金牛村大学生村官黄珍翠向我们介绍道:“每一座文化墙和文化长廊上面都刻有诗词,这些诗词均出自郎溪县诗词协会的诗词爱好者们,一到傍晚,附近的村民都喜欢带着自家孩子来文化广场,一边散步一边教孩子学诗。”老人们也经常说笑:“年轻的时候咱们没有上过学,现在老了跟着孙子一起学,还能背出几首诗呢!”
近年来,建平镇创新文化载体方式,打造出文化育人、文化育乡的崭新画面。首先,以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建设展现文明之美。鼓励各村对荒弃地、垃圾场进行改造,利用各户危房改造、墙体改造的建筑垃圾填充坑洼之地,经过土地平整,建设休闲公园和健身广场,先后修建了10个文化广场、3个百姓大舞台等项目。其次,以文化长廊建设展现历史之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廊、孝文化长廊等文化建设,体现传统文化的新风尚,带领每一个人去感受穿越历史的乡村之梦。最后,以农民文化艺术节展现艺术之美。拉开乡域“文化搭台 百姓唱戏”的帷幕,不断丰富文化载体,积极挖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把广场舞、大秧歌、农民运动会等乡土味十足的文化赛事“请”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用各种精彩纷呈的节目,打造幸福建平。
产业富民目标清晰,经济强村优势突出
近年来,建平镇坚持以高效、休闲、富民为主线,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项目和品牌乡村。2016年,建平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持续加大,“一村一品”不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不断壮大。据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拥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精忠优质糯稻种植和南山艾草种植),县级示范村4个(钟西优质中籼稻种植、朱侯村毛蟹养殖、万全烟叶种植、西郊芹芽种植),市级“专业特色”示范村2个(盆形村优质糯稻生产和朱侯村毛蟹养殖)。截至目前,该镇共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38家,其中有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已成为该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色,品牌强镇,夯实首善建平。
人居环境水平提升,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建设美丽建平、生态建平,提升全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为重要。因此,建平镇一是全面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增配备2700个大垃圾桶,2000余个小垃圾桶,新建垃圾池(房)69个,垃圾清运车40辆。二是扎实开展“三线四边”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广泛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30块,不断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减量知晓率和参与率,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卫生意识。三是坚持实行季度考核,落实绩效奖励发放,督查、巡查、暗访5次,涉及19个村,共计308个自然村,反馈问题182处,整改179处,通过长效机制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推进,共建生态建平。
新闻推荐
在皖东南大地,为人们熟知的有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徽戏、傩舞(跳武猖),却很少有人听说过皖南大鼓书。4月初,记者赴郎溪县寻找皖南大鼓书说书艺人,因其流传范围不...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