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州区朱桥乡集镇居民
甄益
甄益,男,1963年出生。2015年3月18日下午5时左右,天气寒冷,朱桥街道人影稀少。突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从朱桥电管站旁的河渠旁传来——“救我!快来人救我啊!”正在不远处带小孙子玩耍的甄益听到呼救声后不由大吃一惊。安顿好小孙子,他拔腿就跑向河渠。只见水面上有一双小手不停地在扑腾,忽沉忽浮。甄益没有任何犹豫,顾不上单薄的衣衫与冰冷的河水,立即跳入水中,快速游向溺水小孩。顶着刺骨的河水,他咬牙坚持,一口气游到小孩身旁,一手托住小孩的腰,一手护着小孩的头,把小孩托出水面后,艰难地用双脚踩水游向河岸。甄益抱着小孩游到岸边,顾不上爬上岸,他便将手中托举的小孩交给前来接应的好心群众。然而自己却因年纪大了经不住寒冷,脱力滑入水中。围观群众看他情况不对,立刻施救,合力将他拖拉上岸,这才有惊无险。待缓过劲,甄益的注意力又回到被救小孩身上,这时小孩情况已十分危急,几乎停止呼吸。于是他不顾自身困难,朝人群走去,接过小孩,凭借自己掌握的溺水急救常识,不慌不乱,将小孩趴在他的大腿上呈弯曲状,清理口腔,挤出呛进肺里的河水。随后又将小孩仰卧在路边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一次、两次、三次……小孩终于咳了一声,随后张嘴吐出一口污物,眼睛也慢慢睁了开来。为确保小孩安全,甄益与热心群众将小孩送入卫生院做进一步检查救治。不久,孩子的家长便赶了过来。安顿好小孩及亲属后,甄益这才松了一口气,悄悄离开人群,回到事发地,拾起抛在路上的物品带着小孙子返回家中。
2、宣州区鳌峰街道城南社区居民
薛小妹
薛小妹年近五十,一家五人,四人患病。1993年,薛小妹与退伍军人钟向东结婚了,生活虽不富裕却很温馨。1996年,女儿小钟雪出生。然而没多久,家人发现小钟雪无缘无故抽筋,带到医院检查,才得知钟雪患有严重的脑瘫。打从那以后,给小钟雪治病就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打听到哪里能治病,他们就跑往哪里。1999年,他们带着小钟雪到上海治疗,在上海的一个多月,为了省钱看病,他们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用小煤油炉烧的粗茶淡饭。2003年,正当家人努力接受小钟雪无法康复的现实时,又一个灾难压在了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已经下岗的钟向东原来生在嘴唇与鼻子之间的一个紫血泡,一天天地长大了,肿得居然让脸部也变了形。这之后,全家又开始为钟向东的病四处奔波,薛小妹和家人带着他不停地辗转于各地医院,前后花了八九万,才算治疗结束。但现在,钟向东仍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做完手术心里很难受的钟向东,反过来安慰家人,他还在小区租了个小车库,每个月赚百来块钱的停车费,以补贴家用;为使小辈们过得好一点,公公钟方智、婆婆王银花总是拖着年迈的身体,帮助他们料理家务;为了家人开心和安心,虽然生活不能自理,钟雪会用自己的办法逗乐家人。付出最多的,还是对钟家不离不弃的媳妇薛小妹,为了照顾在芜湖做手术的丈夫,2004年,薛小妹毅然辞了还算不错的工作;为了女儿钟雪,她还主动放弃了“二胎”指标,全身心地陪伴着这个不幸的女儿;为了跟家人一起照顾渐渐长大的钟雪,薛小妹选择做小区门口超市的收银员,而不去外面找工资更高的工作……
3、郎溪县凌笪乡王桥村村民
张存娣
张存娣今年60岁,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本该到了享清福的时候。没想到2012年公婆相继离世,留下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姑春兰。春兰今年44岁,先天残疾,她不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还不会说话。张存娣坚定地说:“都说长嫂为母,我是她的大嫂,一定会像婆婆在世时一样对她好。”处理好婆婆的后事,张存娣在自己的房间里加了一张床,把春兰接了过来,当起了小姑的全职保姆。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春兰就变得十分狂躁,在院子里手舞足蹈,又蹦又跳。张存娣的屋后有个池塘,为了春兰的安全,张存娣让儿子在家门口砌了一堵高高的院墙。春兰的自理能力极差,穿衣、吃饭、洗脸、上厕所等所有的事都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每天清晨,张存娣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小姑穿好衣服,服侍她上完厕所,再帮她洗脸、梳头,就像伺候婴儿一样细心周到,完了才洗灶头、生火做饭、送孙子上学。冬天,张存娣每天晚上提前铺好床铺,用水捂子把被窝捂得暖暖的,才让春兰脱衣上床。夏天,为了防止春兰长痱子,张存娣每天把花露水洒在澡盆里给春兰洗澡,还在床上安装了微风吊扇为春兰降暑。因为照顾得好,春兰以前经常生冻疮的脚再也没有长过冻疮,夏天身上也不长痱子了。几年下来,春兰完全变了样,以前一头蓬乱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蜡黄的脸色也变得红润,体重由原来的7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00斤。而张存娣患有慢性肠炎和腰痛病,每逢阴雨天,她的腰痛病就会发作,特别是春兰来了之后,因为熬夜和劳累,张存娣经常生病,但不管发生什么事,张存娣总是先安排好春兰,才顾上自己。去年7月的一天夜里,张存娣突发肠炎,肚子疼得冷汗直淌最后昏厥,家人连夜把她送到医院,她醒来第一句话就问:“春兰安排好了吗?”因为不放心春兰,第二天清晨,张存娣硬是从医院跑了回去。
4、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村民
王金兰
15年前,王金兰的丈夫孔德银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症,短短两年时间,病情不断恶化,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行都很困难。为了给丈夫看病,王金兰带着丈夫跑到南京、上海到处治病,掏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可是病情却没有得到缓解。王金兰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面对被病魔折磨的丈夫孔德银,她没有想过放弃。她一边努力地做好工作,一边照顾丈夫、老人和孩子。王金兰说:“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可是儿子是我的希望,现在儿子上大四了,我觉得那些苦都值得。”寒来暑往,她已经服侍丈夫十几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那份责任。丈夫得病之后,寒风凛冽的冬季,她一天要给丈夫换几次衣服;炎热的夏天,她怕丈夫生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帮他翻一下身,每一天给他擦两次身。她自己生活的极其简朴,穿着打扮,吃的喝的都没有挑剔,她努力把省下的钱放在丈夫的医疗和孩子的培养上。“丈夫生病以后,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在帮我,要不是他们,我肯定支持不下去,村里给我们申请了低保,厂里也帮我申请了职工困难补贴,都对我很照顾,我觉得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王金兰提起身边的人对他的帮助时,她内心充满着感激。王金兰的公公婆婆今年都有八十岁了,白天每当王金兰去上班,公公婆婆就帮忙照看丈夫。谈起媳妇,公公婆婆也是打心眼里的喜欢和感激,他们说:“有这样的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女人顶着我们这个大家,还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王金兰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她的心里,觉得只有懂得知足常乐,才能在艰难的日子当中尝到一丝甜蜜。
5、广德县新杭镇特警大队民警
谭奎
2015年7月7日凌晨,新杭镇流洞街道青年路民宅发生大火。接到报警后,谭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据谭奎回忆,当时起火的为三层居民住宅,一楼是烟酒批发部,一对老年夫妻被困在二楼卧室内,唯一的楼道已被大火堵死。“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想怎么才能把人救出来,后来是从被烧房屋隔壁二楼翻窗户过去的。用铁锤将防盗窗破开,才进入房屋内,好在其中一位老人还清醒,最后都脱离火场了。”谭奎如是说。施救中,谭奎的手背、肘部等多处划伤流血,衣服也被划破,但谭奎一直坚持到最后都没有放弃,直至老人平安获救。谭奎毅然选择与熊熊大火抗争,抢救了一名被困的瘫痪老人的生命,这不仅是身为人民公仆的使命与责任使然,更是因为人民警察血液里流淌着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温暖了民心,浸润了民路。谭奎的英勇在于他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于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在群众寻求帮助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年6月,王氏兄弟二人因修缮围墙一事发生争执冲突,谭奎立即出面调解,因老大性格偏激,调解过程中突然情绪失控,多次捡拾棒槌等物品自残。事态控制后,谭奎心平气和地处理纠纷,他与村干部一起苦口婆心地劝导,最终为双方的意见找到了平衡点,最终事情得以解决。2011年至今,在广德县公安局举办的多期民警轮值轮训中,谭奎一直担任主讲教官,他的授课通俗易懂、实战性强,许多新老民警都亲切地称他“谭老师”。在全市考核中,谭奎不仅是培训教官,同时也是参赛队员,与其他队员一起顽强拼搏,屡屡斩获佳绩。
6、广德县新杭镇砖桥小学教师
杨盼
2002年师范毕业后,杨盼就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新杭砖桥位于皖东南角,毗邻经济发达的江苏溧阳市。随着广德经济的发展,不少当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带着资本和技术回乡创业。尤其是本世纪初,新杭千口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也吸引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那时,很多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存有偏见。但杨盼总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关心。数年来,杨盼坚持对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调查分析,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她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及时干预、及时纠正。曾担任儿童心理辅导老师的她,默默地做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师。自从关注了这个特殊的群体,杨盼特别留意了一位名叫李艳的女同学。这位同学在四年级时,穿着很朴素,学习也很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五年级时,她开始注重打扮,三天两头换新衣服,成绩直线下降,甚至有几天没来上课。杨盼了解到,原来是星期天她与同学上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回家后,非要妈妈买,但妈妈没答应,于是她干脆不上学了。班主任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如果穿得不好,同学瞧不起她,不跟她玩。”这其实是自卑心理在作祟,杨盼及时找她谈话:“人美在气质,在内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培养自己的气质,才拥有真正的美。”经过教育,孩子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一年后,这位同学回老家并考上了重点中学,写了一封信感谢杨盼:“您真是我的好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是您及时拨正了我的航舵,让我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谢谢您,我的人生导师!”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强度大,家里孩子多,所以家长根本没时间给孩子准备一些学习用品。每当这时,杨盼总会像变魔术一样,从小盒子里拿出小尺子、橡皮、铅笔等学习用品递给学生。
7、泾县昌桥乡政府工作人员
潘正苗
在皖南革命老区泾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还有一些孩童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而这,时时牵动着潘正苗的心,在他的组织号召下,昌桥爱心人士建立起了“泾县休闲爱心微信群”,通过自愿捐助的形式筹集善款,为山区的贫困孩子撑起一片天。说到潘正苗捐资助学的情结,不得不从他的职业经历说起,他是一名非常敬业的公务员。自2013年年初担任昌桥乡文明办主任,到2015年离开文明办岗位,两年多以来,无论是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还是创建市级“文明县”,无论是省、市媒体来宣传,还是测评组暗访,他都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主持研究工作计划、方案、总结,亲自动笔写文字材料,白天忙于工作部署、指导、协调、督查,晚上还要动脑子想办法,寻求昌桥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新境界,常常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在长期的文明创建实践中,他发现了很多弱势群体,尤其是贫困学生。他觉得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搞好,必须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于是他开始组建“泾县休闲爱心群”。2013年微信群建成后,经过三年的发展,现有群员128人。自成立以来,曾多次发动群友捐助善款,将募捐所得资金用以帮助失学儿童回归课堂、帮助贫困生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帮助病重少年儿童缓解就医压力。潘正苗经常组织群员下村寻访贫困儿童,核实情况,将贫困生资料整理放入爱心群中,“泾县休闲爱心群”成为爱心人士获取贫困生信息的重要平台,到目前为止,共资助泾县贫困学生名资助金额数千元。
8、绩溪县公安局上庄派出所辅警
程健法
程健法,男,48岁,他没有编制,没有警衔,没有警号,虽然他只是一个“临时工”,却坚守在辅警这个岗位21年。他工作中任劳任怨,有着比任何人都炙热的警察梦,有着不输于任何正式民警的工作热情,有着一颗对待百姓无比虔诚的真心。工作中认真负责的他熟知的不仅是一个社区的人和事,而是整个上庄镇七个行政村,近一万五千人口的东家里短,他甚至熟知每条狗是哪家农户养的。程健法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视频侦查”,每次遇到案件,看视频的时候,他几乎总能从视频中那些模糊的身影中一眼就看出是哪个村的哪个人。正是对于辖区村民的熟悉,为他调解辖区纠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因为他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工作出色,还被绩溪县政法委评为“全县调解能手”。不论刮风下雨,只要辖区有报警纠纷,程健法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16年3月5日凌晨1时24分,上庄派出所接报警称辖区旺川村田干汪村民组一户民房着火,火势较大。接到指令后,程健法和当晚值班的上庄派出所民警迅速携带灭火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事发地周围无水源,离道路较远,火势较大,给灭火带来很大难度。为了尽快降低火势,程健法不顾个人安危,手持灭火器迅速冲进火场进行灭火,他进进出出来回三趟使用了三瓶灭火器,火势仍居高不下,他又组织周围群众,从各自家中接水,采用接力的方式,用一桶桶的水控制了火势,直到消防官兵赶到。虽然程健法累得筋疲力尽,但想到多一份付出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财产损失,他义不容辞坚持在救火队伍中,配合着消防官兵直到大火被完全扑灭。
9、旌德县孙村镇碧云村离休干部
冯二林
孙村镇东川村民组地处大山深处,远离集镇,村民因为出行十分不便。村子后山有一条长约3华里的山间小路,是全村通往临近乡镇以及县城的捷径。但是,这条小路两边杂草丛生,实在不好走。为方便村民行走,从1997年开始,冯老就义务承担起这条小路的维护工作,一干就是19年。冯老一直坚持每年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沿路喷洒除草剂,用镰刀砍掉路边的枝枝丫丫。冯老身体好的时候,每年拿刀拿锄头自己坚持维修,近两年了身体不太好了,就出资雇人打药水除草,保持路面的通畅。村子里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泥泞道路,一位村民介绍,车辆经过这段坑洼路时,司机们都得放慢速度行驶,生怕发生意外,尤其是下雨天,因这段路的地势较低,加之路旁边的一条排水暗沟被杂物堵塞,致使路面积水无法排出,车辆一过,便会溅起1米多高的水花,行人根本无法路过,好几位骑摩托车的群众在这里路过时颠簸后摔倒,大家也盼着能早点有人来把这段坑洼路面整修好。冯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修筑水泥路。2010年8月,他召集村民开会,决定由自己出钱买材料,大家出工来修路。冯老不顾年老体弱,冒着炎炎烈日,拿出自己近万元的积蓄从山外购置水泥、钢筋、砂石、涵管等材料,修复村庄水毁护岸10多米,新建排水涵70余米,并对护岸旁原来一条100多米长、仅1米宽的村道进行拓宽。大家被冯老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投工修路。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泥路建成了。冯老的老伴去世多年,子女不在身边,经济上也不宽裕,但他说:“我只要生活节俭一点,还是有一些结余的。只要乡亲们走得顺当,我就开心。”
10、旌德县兴隆镇大礼村村民
刘清平
刘清平自小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兴隆镇和黄山区新明乡接壤,这里群山环绕,空气极佳,是高山野茶的绝佳生长地,每到茶叶上市时,当地许多人加入到采茶大军行列,刘清平的姐姐就是其中之一。“我姐姐每年都采茶叶卖给别人,我就想为何不自己加工对外销售呢?”说干就干,2010年,刘清平的志成茶庄开业,他开始收购茶叶并加工对外销售,而且收购的茶叶仅限于当地的高山野茶,又称古树茶,因为他认准这种茶树的品质。刘清平购买了一套茶叶加工机械,买下隔壁人家旧房子作为茶叶加工厂房,茶叶烘焙都是用木炭。为了学到精湛的茶叶制作技艺,刘清平先后辗转到黄山太平等地学习茶叶制作技术,学会后指导妻子进行茶叶加工。2014年注册成立了志成家庭农场,茶叶上市时,他每天不辞辛劳骑车到毛园里等地收购茶叶,附近的茶农都愿意把新鲜茶叶卖给他。“他的价格公道,我们全家采的茶叶都卖给他。”茶农郑红英说道。同时,为了学习茶文化,他买来书籍刻苦专研茶叶相关知识提升自己,他对茶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阴山阳山和竹园的茶叶的开片各有不同。”如今,说起对茶叶的了解,刘清平头头是道,很有一番研究。靠着诚信经营,注重茶叶品质,刘清平的茶叶加工销售生意越来越火,“刘氏”野茶已成功打入上海市场,不少还是回头客。下一步,他想扩大茶庄规模,把创业的艰辛和野茶的功效展示出来,以激励更多的人去创业。
新闻推荐
郎溪讯 4月25日,郎溪县国税局与地税局办税服务厅共同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出件”一体化办税模式,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提升工...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