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绩溪县伏岭镇石川村贫困户柯泳琴正抢抓晴好天气,给自家种植的香菇菌棒接菌。“去年种的0.75亩香菇,一共卖了3万多块钱,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柯泳琴高兴地说。
而她的喜悦,和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开展的对口帮扶分不开。“去年至今,专业的技术指导让我们贫困户心里有了底,手里见了金。”说到搞食用菌种植,柯泳琴一个劲地感谢农业部门的支持,在她眼里,没有各级农业部门的“领导真抓、部门真帮”,她至今仍是个只懂靠天吃饭的困难户。
市农委作为农业产业化脱贫专项行动组牵头单位,一直秉承“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扶真贫”思路,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力促全市8132户17250名贫困户尽早完成产业脱贫任务。
送技术 富脑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农委工作人员顾晓晶告诉记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农业部门都把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开拓眼界、增强发展致富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今年,对于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贫困户蒋世忠来说,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合作社机防手。
“村里水稻、小麦面积多达3500亩,但一直以来由于村民们缺少病虫害防治知识,经常出现防治后‘适得其反\’的局面。”郎溪县农委工作人员刘归定介绍,这样“吃力不讨好”的防治尤其对贫困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解决村民最着急的难事,农业部门决定针对黄墅村的实际情况,成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原本村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被吸纳。平日里,县里的农技人员隔三差五就来给大家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所涉及的药械使用、药剂配制、喷雾技术等内容。
蒋世忠一边为担架式喷雾机配药液,一边感叹“手把手”教学后,懂了技术的自己,摘掉“穷帽子”的腰杆更直了。
目前,市农委共组织各类送技术下乡8次。
送岗位 促就业
为了促进贫困村民就业,市农委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鼓励他们带动贫困户就业,这是市农委促进贫困户就业的途径之一。
“选好当家人,育好*带头人”是*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宣城市农业部门着重在贫困地区选立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不断提高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郎溪县十字镇村民紫国梁一家三口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身患残疾的他们,一直为去哪打工、学手艺而发愁,农业部门*给了他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
一年前,家徒四壁的紫国梁一家,如今已经在十字镇的创新家庭农场里正式工作了。
“家庭农场里各种各样的活儿,总有一种适合他们。”该农场场主刘文义说,目前农场还经营手工粉丝的生意。紫国梁就在这里从事手工制作粉丝的工作。大部分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都能掌握制作粉丝的技艺,在这里按月拿工资,没有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脱贫帮扶已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条件,目前全市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动参与扶贫工作。
送培训 强业务
5月25日上午,泾县农委工作人员又一次带领蔬菜种植专家来到该县丁家桥镇新渡村开展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培训。
授课老师针对大棚蔬菜的长势如何观察,菜农们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都一一地进行现场指导,并对基地的排水、管理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议,在场学员纷纷表示,把各种农业专项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对大家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有帮助。村两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村里的脱贫意识更加强烈,正打算通过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蔬菜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户出列。
除此之外,6月3日市农委还组织了4家生猪养殖企业向泾县建设村贫困户捐赠猪崽40余头,并指派专业畜牧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定期上门指导。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脱贫工作,市农委还在全市抽调23名各专业的专家组成产业扶贫“讲师团”,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分专业、分地区开展培训,并把今年3月份作为“培训月”,举办了109个贫困村主任培训班。各县区也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据统计,目前全市农委系统开展各类培训26场次,培训扶贫户1846人次。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郎溪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金祥同志,因病于2016年6月20日在郎溪逝世,享年94岁。赵金祥同志,1923年8月出生,河北唐县人...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