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溪县毕桥镇十井村茶一村,有一位古稀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他就是村民组长丁才兴。
从组织乡亲们集体修路,到义务养护道路,20多年来,丁才兴用坏了两辆三轮车和六辆平板车,更换了二十多把铁锨、锄头和粪筐,磨破了近百双手套……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入党宣言:“我是一名党员,我要以此为起点,为身边的人做好事,一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养路20载 只求心安
如今,通往郎溪县毕桥镇十井村茶一村的,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可去年,这里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村里人就靠着这条土路往外走,但路不好,别说出去买卖东西不方便,就连挑货郎都不愿意到咱们这来,嫌这太穷。”丁老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身为村民组长的他发动本组群众,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硬是用人力修通一条连接省道的组级“砂石路”。“30多户人家,每家出个劳动力,修了十几天。”丁老笑着说,自从有了这条土路,四面八方的挑货郎、小贩渐渐地也往村里走了,村民买卖东西才方便了许多。
路修好了,但是这条土马路上仍有许多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候,上学打这儿经过的孩子们可不少,只能卷起裤脚、拎着鞋,赤脚走过去,有的孩子肩膀上还扛着自行车,走得十分艰难。“好不容易修好的一条路,平时总得有人养护吧。”于是,丁老就自发地成为了村里这条土路的养护人,一干就是20多年。
自掏腰包 不为名利
在这20多年里,不知有多少次多少人问过他,“上面一分钱工资不发,你觉得值吗?”也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向政府要钱呀!”丁老每次听到这些话时,总是笑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干谁干?我们自己能办到的事,绝不向政府伸手!”
今年上半年,由政府出资,茶一村的土路迎来了重修,变成了如今的水泥路。但在前期的勘察、征地协调上,遇到了一个小矛盾。这条路在建设时占用了隔壁村的一些土地,可项目经费有限,不够隔壁村民提出的赔偿。村里派出代表谈了半个月,都没同意,丁老听说后便主动揽下了这件事。
前前后后,丁老总共跑了9次,终于感动了隔壁村村民,同意修路。路修好后,村民们才从隔壁村村民那儿打听到,为弥补土地补偿款的不足,丁老自掏腰包拿出了650元。“我找丁老谈工作这么多回,他从没跟我提过这件事。”十井村党总支书记张利民告诉记者,丁老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平时就靠务农为生,没想到老人家为了村里建设,竟然默默付出这么多。
事实上,这并不是丁老第一次这样默默做好事,在处理村里的大小事时,他也总是做起“和事佬”,帮助大家伙解决问题。2015年,丁老还被评为“安徽好人”,而丁老家中大大小小的证书,则“无声”地赞扬着这位老党员的优秀事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8日,市委副书记章钢赴郎溪县、宣州区部分乡镇检查指导防御台风和防汛各项准备工作。郎溪县、宣州区及市财政局负责同志陪同检查。上午...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