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对于滁州市今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认清形势,增强融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紧迫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滁州市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是把握四大战略定位。在示范区规划中,皖江城市带被赋予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四大战略定位。二是正视滁州市的发展困境。以前滁州市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低,全市只有全柴、天大两个上市公司。大企业不强,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效率不高,全市只有明光“永言水产集团”一个本土化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且全市还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三是明确承接转移意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为促进改革开放,先后颁布了一些列规划。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滁州市来讲,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增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
二、科学谋划,增强融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使命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市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作为发展滞后的滁州市,存在明显的劣势。但我们要增强使命感,发挥后发优势,实行弯道超越,迎头赶上。一要建立健全高效能的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的智囊团出谋划策,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相关部门直接参战,保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制定符合滁州市发展实际的方案,将滁州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农村改革先行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实现滁州市率先崛起。三要硬化各项保障举措。在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制定硬性化的指标,保证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严格考评,奖优罚劣,形成人人参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力推动,增强融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责任感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天上不会掉馅饼”。“滁州发展,人人有责”。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我们必须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提升工作标杆,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一要分解实施目标。结合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建设和东向发展的三大战略和“大滁城”建设,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加工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目标分解到各单位,责任到人,实行挂图作战,督察督办。二要大胆先行先试。“兵无常势,水无常态”。承接产业转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敢闯敢冒,大胆突破,“要结果,不要理由”。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业基地、国家级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泛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硅(玻璃)产业基地。三要主动承接转移。我们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主动地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区域合作,互利共赢,迎接组团式和集群式产业转移。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要抓住滁州市“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的机遇(这是国家首个集家电设计与制造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滁州家电产业的发展提供开放性平台,将全面提高家电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百亿粮仓”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滁菊、“女山湖”牌大闸蟹等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定远猪”等地域特色畜牧产品,形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组织产业联盟,建立科技示范区。四要实行重点突破。认真打好滁州区位、资源、旅游的“三张牌”;建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工业园、与南京同城发展的新家园和接受东部辐射的后花园。力争在自主创新、现代产业园、特色产业体系和城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热情的表现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促进滁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市科技局副局长)
新闻推荐
本市要闻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