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岁的杨雷平是宣州区古泉镇邵村人,1999年他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起初在福建省泉州市一家蔬菜公司上班,专门负责鲜菇配送,工资待遇不菲。同许多不甘心“打工仔”生活的年轻人一样,富有一股闯劲的他毅然想到了返乡创业,在科技种菇、带领众乡亲致富方面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
杨雷平家乡古泉镇是远近闻名的“早熟梨之乡”,每年冬季修剪都有大量废弃的梨树枝,或烂在地里,或低效闲置。杨雷平经过市场考察后发现,如果利用这些废弃的梨树枝发展特种菇,倒不失为一条生财发家之道,况且出菇后的废菌糠还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反哺于梨园、茶园,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一条新路来。打定主意后,他从福建一带高薪聘请了4名技术能手和种菇工人,又投资20多万元租厂地、建菌房、搭菇棚、引菇种,一切准备就绪后,2007年下半年,第一批特种菇终于培育上市,填补了当地食用菌市场的空白。
正当杨雷平雄心勃勃大展拳脚之际,秀珍菇等特种菇并不被当地市场认可,在芜湖遭遇的“寒冬”仿佛给他当头棒喝;又一年的春季,电焊工施工中不慎将竹子菇棚引燃,菇棚连同菌棒烧毁殆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元。尽管创业路上坎坷接连不断,但没有泯灭杨雷平干事创业的热情,反而激发出他愈挫愈勇、干就干好的旺盛斗志。
没有市场,他往返于周边县市宾馆、菜场、超市之间,上门推荐、无偿试用、品质不好不要钱,最终在芜湖、宣城市场上站稳了脚根,并先后在这两个城市设立了“鲜菇商行”作为销售端口;没有资金,他卖掉了心爱的轿车,筹资扩大再生产,将竹子菇棚全部改建成钢筋菇棚,并于2009年成立了“九连山菇业有限公司”,注册了“九连山珍”品牌,致力于食用菌产业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雷平的精心打理下,九连山菇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秀珍菇、茶树菇、杏鲍菇、金针菇为主,同时附带生产平菇,年规模由当初的50万袋扩增至120万袋,年产值达到120万元,纯利润突破30万元,产品通过专用渠道配送至合肥、马鞍山、南京等大中城市,且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杨雷平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忙季还从溪口镇聘请工人采摘鲜菇,年固定和临时用工达20多人。对有意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农民,他总是热心接待,无偿传授种植技术,并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菌种和试种场地,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章斌、孙恕松等人就是在他的直接帮扶下,依靠种菇圆了致富梦,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杨雷平的带领下,九连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去年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发展社员达26人。
杨雷平积极参加省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专家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在特种菇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和深加工方面大胆尝试,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和发展生态农业上拓展新路,着力打造一批市场上叫得响、消费者信得过、品质上过得硬的“拳头产品”,把“小蘑菇”真正做成“大产业”。
杨雷平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带领众乡亲奔富路的“领头雁”。他获得了“宣州区首届农村青年创业奖”,省食用菌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其公司也被评为“宣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闻推荐
宣州讯日前,居住在宣城梅溪路金陵加油站旁综合楼四楼住户马某焦虑的来到社区,向宣州城南社区反映他家因五楼屋面多年渗水造成自家屋顶霉变、甚至用脸盆接水,形成生活极为不...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