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年近70岁的宣州区五星乡刘福村关工委主任张道智,7年来与2名“两失”青少年开展了结对帮教工作,使原来一名刑释解教人员如今改变成为村芹菜芽生产合作社的优秀销售员,并与当地一女青年喜结百年之好;另一名过去游手好闲的懒汉,如今转变成在城里一家企业务工、勤奋劳动、踏实苦干的好青年。张道智是市区1311名“五老”中的一员,像他一样,市区的“五老”们就地就近与失足、失范青少年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关爱帮教帮扶活动,用深情和温暖感化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五老”人员是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宣城市关工委把他们当做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具有诸多优势,而且古道热肠、乐于奉献。几年来,由于各项措施得力,帮教到位,促使480名被帮教对象中,改好数达318人,其余人员至今未出现一起严重违法违纪不良倾向,在改好的318人中,还有51人光荣加入了党、团组织,21人被选拔到村“两委”工作,有18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帮教过程中,“五老”们无私奉献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诸多“借力”举措让这个人数不多的小部门撬动了整个关心下一代的大事业。
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济困帮扶结合。“五老”与“两失”青少年交朋友、做知己、多谈心、讲道理,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他们净化心灵、知错认错,从而增强痛改前非、遵纪守法、重新做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五老”通过登门摸清、分析,掌握结对帮教对象所犯过失的主、客观原因,再引导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设身处地关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难题。沈村镇9个村(社区)47名“五老”和2所初中、5所完小班主任老师联手,与30名“两失”青少年结对帮教,想方设法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手牵手引导这些孩子改恶习、治“心病”,促使12名刑释解教青年转变成“金不换”,其中一人还被村支部列为入党培养积极分子,另一人当上了村民组长,18名在校厌恶学习、调皮闹事的差等生变成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品行端正、学习成绩年年上升的好学生,去年有5人还考入大专院校。
“五老”个人结对帮教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对个别思想固执、屡教不改的“两失”青少年,与其结对的“五老”就积极联系当地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家庭亲友和学校老师共同伸援手,解难题,携手做好失足、失范孩子思想转化工作,直到他们人人改过自新。黄渡乡关工委组织“五老”分片包干,对39名刑释解教和“问题”青少年实行“一对一”帮教,并倡议全社会齐抓共管,使“两失”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自觉回到依法做人做事的正确轨道上来。
一朝一夕帮教与跟踪帮教相辅相成。广大老同志对通过帮教,思想和行为一时有了好转的“两失”青少年,坚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继续跟踪做好关爱、教育和帮扶工作,警钟长鸣,督促他们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抵御各种不良习气侵蚀和干扰的能力。鳌峰办事处宝城社区原在押犯人沈某,妻子离异,一个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没有人管,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玉莲主动和“五老”张振英、吴美娥两人一起与其结对做工作,经多方协调,为孩子解决了户口和入学问题之后,社区关工委又及时给沈某写信鼓励他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履行做孩子父亲的义务和责任。不久前,与其孩子结对的两名“五老”还专程奔赴千里之外的某监狱看望沈某,面对面对他进行帮教,沈某化感动为行动,终于获得提前释放。如今,他的孩子已升入初中,新组建的小家庭生活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利成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0月14日上午,九三学社宣城市基层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宣城宾馆举行。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主委赵韩,市委副书记王章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孔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