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青生于1938年,上世纪50年代他创作的短剧《小琳上煤矿》参加北京演出并获大奖,曾在中国十大名刊及其它著名刊发表了《天地作证》、《美艳女刑名》等多篇文章。
李世青一生酷爱文学,而且笔耕不辍。一路走来,充满了坎坷,4月24日在宣州区溪口镇高峰村,记者见到了李老,75岁的他精神矍铄,一副书生模样,看上去很睿智且淡泊。
他的漫漫写作路
对李世青而言,写作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宣徽四稿》更是他毕生的心血。
谈起李世青的写作路,要从1957年谈起,那时正读初二的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而正是这篇“作品”开启了李世青的漫漫写作路。随后李世青回到了家乡,陆续发表了很多有着浓郁生活色彩的作品。可正当创作日臻成熟时,李世青被卷入一场“说不清道不明”事件中。等到事件明朗时,他的工作却再也没有了。
这之后李世青做过漆匠,卖过烧饼,当过门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老人回忆起那段坎坷岁月时说:“也正是那个时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读过私塾的老秀才,潜心静修的道士和回归乡里的东北军老战士,他们的经历、传奇和民间故事成就了现在的《宣徽四稿》。”
1976年,李世青开始将以前听到的那些“经历”、“传奇”、“异闻”用笔演绎成一篇篇扣人心悬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他经常“躲”在家里,一连十几天足不出户,写了很多长达五六万字甚至上十万字的稿子。虽然这期间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丢失和世人的不解让他几欲将书稿焚烧,但好在被妻子“抢”了下来。
提起《宣徽四稿》,李世青对每一篇稿子都如数家珍。为了发表稿子,他只身一人坐船去武汉,找到出版社的主编,在她办公室修改稿件。给合肥某出版社发稿子时,出版社查不到他,他又不得不带着身份证去合肥证明身份。书中知识涉及极广,有关于草药、佛学、历史等很多方面。“读一万卷书,行一万里路,见一万个人。”当问及老人如何搜集那么多的材料时,老人如是说。
30多年来,李世青写稿长达五六百万字,而出版成书的180万字仅是他创作中的一部分,老人还准备整理剩下的文字,留给后人。
他是至情至性的文人
拿着好不容易从一笔一划的钢笔字变成铅字的书籍,李世青感慨万千:“我不会忘记那些给予我莫大帮助的人们、录入底稿的义工、为我出书奔波的朋友,更不会忘记帮我免费出书的出版社。”
李世青保留着所有收到的信件,他对所有鼓励他帮助他的人都心存感激,他说:“《宣徽四稿》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是属于大家的。江南、徽州、宣城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史料,总有人要去整理总结。我只是那个整理总结的人。”
“你们不应该叫我民间故事家,应该是民俗作家。”老人不仅至情也至性,“我写稿子一直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书中的题材都是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史料,是别人从来没有写过的民间事。”
“有价值的人文史料就如同稀有物种一样在逐渐消失。”谈起传统文化,李世青不禁惋惜。当然,李老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他说:“山东有《聊斋》,北京有《红楼梦》,陕西有《三言》,湖州有《二拍》,我写《宣徽四稿》就是想人们在提起宣城时,也能有一部浓郁地方特色、丰厚文化底蕴的书籍,那我的一生已经没有遗憾了。当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宣徽四稿》,了解传统文化。”
跟很多文人一样,李老也喜爱书画。每到年末,他都会为乡里乡亲写上七八十幅门对子;而在平日,李老经常会去画室练字作画,给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孩子们讲述宣城的老故事,教孩子们写字唱歌。闲来无事时,他还会跟家人一起游山玩水。
新闻推荐
创建文明城市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工程,文明创建工作任务很重、时间很紧。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市直团委将积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在青年中营造文明创建的氛围。我们将继续...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