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宣城大地烟雨迷蒙,连绵的春雨增添了江南山水的妩媚,也为人们纪念先人平添了几分诗意。俗语云:“认亲要拜年,认祖要挂钱”,清明节祭祀扫墓,上坟挂钱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认同。近年来这种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变,似乎离传统本身越发遥远,却和世俗越来越近,各种变相的祭祀噱头招摇过市,给原本纯洁至上的清明涂上了一层怪异的色彩。
近些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按笔者管窥之见,所谓文化生态强调的是文化的整体性、平衡性,注重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便是这种理念的诗意表达。清明时节,提起文化生态这一话头,显得更有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祭扫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风俗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清明期间,我们不妨到各处陵园或乡间坟头扫视一番,相信看到的画面基本上是相似的:鞭炮齐鸣,烟雾弥漫,火光点点,纸屑乱舞……这一切似乎和“清明”这个令人神清气爽的名词相去甚远。曾几何时,清明节前的那个夜晚,全家人聚拢在一起,在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下,叠金银纸,折纸元宝,剪修长的纸钱,制作“纸角”,准备贡品,清明节早晨就开始忙乎起来做包做粿,俗称“清明粿”,那是一种用艾草或者土名曰“春”的野菜和面做成的,形状有圆的、长的,还有像脚印一样的椭圆形,小孩子最喜欢这种粿了,不仅好看,颜色绿绿的,还很香,一种淡淡的清香,至今回想起来,那种来自田野的香味依然浓烈,挥之不去。吃过清明粿,大家带上贡品上坟,仪式虽然简单,但所有的东西都是亲手做的,那是一份心意,其情至深。现如今,各种祭祀贡品在商铺里一应俱全,就连“冥国银行”都发行了各种大额冥币,纸钱更是制作精美,还有各色纸制家电、家具、轿车、别墅,甚至还有秘书、美女……让人眼花缭乱。贡品虽然更加丰富了,品味提升了,档次上去了,但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人情味,更有甚者,相互比阔,看谁家的坟前丰盛壮观,比哪家的场面热闹排场,于是乎,鞭炮越放越多,贡品越摆越贵,“哥烧的不是纸,是真金白银”,以祭奠的名义显富摆阔,与清明节的应有之义相去甚远。
所有这些行为和文化生态背道而驰。清明节是一个文化内涵非常厚重的节日,据《历书》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自古以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放纸鸢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就能感受到那个时候清明节的万种风味。
清明节早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精髓,切忌在传承中变了味,走了样。我们不妨学学古人,返璞归真,践行文化生态理念,文明祭扫,还清明节一个真正的“清明”。
新闻推荐
新宣中校区位于市区水阳江大道北侧、敬亭山南路,占地278亩,规划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这项民生工程自2009年开始立项,预计在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汪辉 摄...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