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是市农委土肥站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土壤打交道。2013年6月,他被省农委选拔作为一名“智力援藏”的技术员,来到他的工作区域——西藏山南地区,为山南的日新月异添砖加瓦。如今,近3个月过去了,从平均海拔200米的宣城到平均海拔3700多米的米山南,他“头发少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记忆差了、视力降了、睡眠少了”,但他却是无怨无悔。
成为光荣的援藏技术员
A.
“全省只有50个名额,对援藏技术员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而我也幸运被选拔出来,能参加此次‘智力援藏\’农牧支持项目,用我的专长为山南地区服务,我很自豪!”——面对记者的电话采访,30多岁的杨平如是说。
据了解,农业技术援藏工作是安徽省加大“智力援藏”工作的一部分,从2013年起,安徽省对口援藏每年各加派5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南地区工作半年。今年安徽省根据山南地区实际需要,选派了卫生、交通、国土、农牧、建设、交通、水利、环保、广电、林业共计十大类援藏项目。
目前,杨平被安排在山南地区农牧局工作,作为技术员的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其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在充分掌握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的情况下,提出氮、磷、钾等肥料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
“西藏让我身心感受不同”
B.
“来到西藏,首先感动我的是这里的蓝天、白云。一下飞机,我就被眼前的景色打动了,蔚蓝纯净的天空、洁白无瑕的云朵,让我相信这里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蓝天和白云。而在这里待的时间越久,越是能体会这种纯粹的,没有污浊的美!”杨平感慨道。
杨平所在的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原以为这里人口少,没想到这里竟然比宣城的面积大七八倍,有7.9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下辖12个县,82个乡镇,常住人口3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6%。”杨平有些激动地介绍着。然而,刚到达西藏没几天,杨平就因高原反应病倒住进了医院,整整吊了一个星期的水。
身体逐渐适应山南的环境后,杨平很快地进入了工作中。
把西藏当成第二故乡
C.
每个星期,杨平和西藏的同事一起下乡进行实地土壤考察。由于交通不方便,杨平和其他同事一样,配了一辆自行车。原本他以为骑车下乡会很轻松,谁知,高原地带骑车是那么的困难重重,起初经验不足的他,因为用劲过猛导致呼吸急促,高原反应频频。后来,在藏民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悠着”点骑车。“每次骑车要骑很远,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就下车推着走,这里真是不比宣城,宣城虽然有上下坡,但不会这样呼吸困难。”
下乡之后,杨平要收集很多的土壤样本。背着沉重的土壤样本,骑车回到实验室后,杨平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反复实验和测量,希望找到该土壤最佳的种植参数。
“山南也是西藏粮油的主要产区之一,地方耕地面积约95.69万亩,在种植业方面,盛产青稞、小麦、蚕豆、豌豆、玉米、荞麦、油菜,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仅药用植物就有几百种。”杨平介绍着山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情况。在此时,杨平对工作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渴望,杨平已经把山南当成了自己第二个故乡。
据了解,自2007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藏技术员们努力让山南地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后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在藏区累计采集土样2358个,完成各项实验共计14148项次,累计发放配方建议卡20618份,推广配方肥12万亩,有效提高了山南地区农民科学施肥水平。目前,在援藏技术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山南地区已建立了土壤检测化验室,化验楼面积达927平方米。其中,仓库400平方米,仪器、人员配备齐全,可独立完成土壤、植株、肥料检测任务。
目前,在藏汉同胞共同协作下,山南地区积极申报了化验室的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双认证),这也是西藏地区农牧系统第一个申报双认证的化验室。
藏胞真诚善良让他感动
D.
杨平的工作不仅仅与土壤打交道,还需要接触许多藏族同胞,更被藏族同胞的淳朴、热情所感染。
“当我第一脚踏上西藏的土地,热情的西藏人民就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用歌声欢迎我们,给我们准备了红景天(预防高原反应的一种药物);晚宴上,藏民们还为我们献上别样的民族歌舞,处处考虑的体贴周到。”
“藏族同胞的热情与善良不仅仅在接待上,他们淳朴、友好、善良,处处对我们呵护有加!”据杨平介绍:7月中旬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外出采集土壤样本返回住处途中,自行车忽然爆胎,他只能推着车回市区。这时,一辆中巴车从他身边开过,因为车上驮着很多土壤样本,正在吃力推车的杨平还没招手,这辆中巴车就在他身边停了下来,开车的藏族司机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主动问杨平是不是自行车坏了,并请他上车要送他回市区。在车上,由于语言不通,加上疲倦,杨平没有说话。几位藏民不仅用不流利的汉语和他打招呼,其中一名藏民还唱起了当地的山歌,其他几个藏民还不时轻声附和。后经司机翻译杨平才知道,唱歌的藏民是为了让杨平缓解情绪而歌唱。顿时,杨平的内心被藏胞身上的那股真诚与善良所打动,内心涌起股股暖流……
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
E.
援藏几个月的时光匆匆逝去,在2013年的中秋节的前一夜,思念家人的杨平给父母和妹妹打了电话,倾诉思乡之情。电话结束后,寝室同事朱玉流便拉着杨平进了食堂。一进食堂,整间屋子的节日气氛让杨平倍感温暖。食堂的中间不仅挂着“中秋快乐”的横幅,食堂的藏族师傅还精心准备了过节的饭菜。上桌后,藏族同事陈桑举着盛满青稞酒的杯子来到了他们面前,用标准的汉语和藏语说着“中秋快乐,扎西德勒!”并豪情地一饮而尽。面对如此的敬意和盛情,从湖北来的汉族同事张琼华也激情饮下了这代表友谊的青稞酒。
晚餐后,藏族同事还为援藏人员举办了中秋晚会。全场的工作人员都围成一个圈,绕着唱着歌,跳着集体舞。舞毕,全场藏汉工作人员热烈鼓掌。“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外面过的中秋节,竟然过的如此充满激情,让我终生难忘!”回想那晚的动人场面,杨平忍不住连连感叹道。
采访结束时,杨平在电话那一端深情地说:“我爱西藏!此次援藏让我领略了雪域高原的迷人风景,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淳朴、热情,更学习了许多优秀援藏工作人员在高原地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这将成为我人生经历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程多宝)长假期间,自驾游渐火的同时,这可乐坏了市区的一些小餐馆。位于市区某地段的“余记鱼馆”的小余老板,这几天可是“火”得不得了:不是说赚了多少钱,小本...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