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的水阳江两岸,孕育出许多绮丽的景点,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颗“明珠”——水东镇。这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古镇,为美丽宣城留下许多耐人游历追寻的古迹与景观,西式阁楼,传统徽派,宗教圣堂,在这里和谐并存。
水东老街
徜徉传统景区,品尝家乡味道
在小镇的横街、当铺街、正街的交界处用当地青石砌筑十八级台阶,石板路直通水阳江水运码头,成为古镇对外交通的必经之路,故得名“十八踏”。顺踏而下,映入眼帘的古井、小桥、流水更让人心旷神怡。此景得益于古建筑学家们,在建筑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地理、水文等自然因素,将古镇商业街区及居住区分布在地理位置较高、河流上游地段,使得整个镇区与水阳江地段形成优美落差。
自下而上游历“十八踏”时,将陆续看到小镇里的“五道井”,五座古井自十八踏沿后街依次排列,每道井相距50余米。十八踏下为第一道井,水井由青石砌成,成方形。井下部建有长二十余米的淘洗水池,一道石拱小桥落在井之间,从而划分了用水类别。桥上饮用,桥下盥洗。井水为地下泉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甘洌可口,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终年不涸,流水潺潺,汇集于沿井水河,流入长江支流水阳江。“五道井”经历了百年沧桑,虽然古镇现在有了自来水,但这里的人们依旧使用着她,古镇的人们都说,“还是井水甜!”
尝过甘甜的井水,徜徉小镇中央,青砖灰瓦与马头墙,古朴典雅的“大夫第”跃入眼帘。木质结构,坐南朝北,前、中、后共三进。门楼悬梁“大夫第”的石刻字体十分清晰。步入前厅,一圈木门直通天井。意示着徽人以水为财,天井通风采光,还可“四水归堂”聚财招宝!天井上盖蝴蝶瓦饰颇为壮观。“大夫第”内的木雕装饰构件并不很多,在梁上架接点处的斜撑,或格扇、窗栏板上,雕饰着一些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山水图案,起到了“略事雕刻,以存其朴素”的艺术效果。“大夫第”的后进为祭祀堂,供以祭拜祖先,教育后人勿忘宗社与家乡。据了解“大夫第”建于明末清初,初为朝廷四品盐官大夫第的府宅,后卖于梅氏富商,成为梅家祠堂。
游历宗教景点,体味东西合璧之精妙
行至小镇出口,千年古刹耸立路旁。宁东寺又称三官殿,鼎盛时期有殿宇99间半,佛像360尊,千百年来该寺一直名噪江南。该寺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1.11平方米,坐北向南,共分左、中、右三进院落。正殿为大雄宝殿,左为地藏殿、右为观音殿,均为天井式建筑,具有采光、排水、通风等诸多功能。同时,体现了对佛家“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追求。
寺内建筑采用本地传统结构,殿内由青石板铺地,明三暗五,进深30米,宽15米。两只雕刻精美的凤凰托起门梁,象征着吉祥如意。大门两侧各竖石雕一块,刻麒麟送子、鹿梅赐福,图案精美,惟妙惟肖。屋柱均为银杏树干,直径40厘米,高6.7米,底坐为石墩,由上圆柱、下七角椎体组成,屋柱共有48根,象征佛家48愿,梁架简洁,每重横梁雕刻着极为精细的八仙过海、三国演义等历史传说中的经典画面,生动逼真。天井简瓦勾头,为兽面尖唇,井中千年丹桂、百年香樟至今枝繁叶茂,掩映着殿庑门廊,与森严殿宇相得益彰。殿内还现存着光绪年间石碑五方,碑文多载义民捐施事项。
哥特式风格,砖木结构建设,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水东教堂,与东宁寺一东一西,相得益彰。该教堂建于1880年,西式结构之精巧,选材质地之精细,让游人叹为观止,使之成为水东宗教文化的象征,与当地传统的佛、道、儒共存于镇,东西合璧,韵味绵长。
据了解,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大批邻近省份的农民迁至江南,其中多系天主教友,由此天主教在水东迅速发展。清同治九年(1870年),法籍传教士在水东镇老街,动工筹建圣母大教堂一座。即现在的天主教堂。该教堂一直为全省重点堂口之一,并先后建造了6间神父楼、10间女子学校、医院、备修院等其它配套设施。改革开放后,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天主教堂的恢复、开放也随之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表。1986年圣诞节,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水东圣母堂在修缮一新后正式对外开放,使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圣母堂重新焕发光彩。
水东天主教堂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静雅 记者 金婷婷)春节长假已经结束,随着人们返回工作岗位开始忙碌,机票价格出现了大幅度降价,酒店价格也同样下降,连带的旅游线路价格也迎来全面下调,旅游市场开始进入短暂的淡季。...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