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赚钱,日夜劳作,不抱怨自己家庭贫穷,80后小伙梁小军靠劳动实现自身价值。
争取国家计划,执行国家计划,60年代参加工作的工人殷平水认为,劳动是为了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汗水不会白流,单位业绩提升,集体获得荣誉,这是省劳模胡昌明的劳动观。
全国劳模余名奇笑而不答,他的学生都快当劳模了!他不用再说啥,只需品味艰苦奋斗带来的人生境界。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多个行业的劳动者,品劳动人生,为劳动喝彩!
艰苦的劳动磨砺,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劳动的价值内涵也由此可见——全社会皆以劳动为荣。
劳动节前夕,正忙于慰问退休职工的宣州区总工会主席史木春认为:劳动人民应受全社会尊重。
“我每天都劳动10多个小时。”三峡移民梁小军,自从随父母移民至安徽,就从未放弃过要摆脱贫穷的生活,打工足迹遍布全国,“高中毕业我在温州打工,那里的同龄人开着宝马,任意驰骋着青春,而我却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吃街边盒饭,睡20人的大通铺。没有时间多想,我要生存,只能抓紧手中的工作。”
“虽有些不公,但效率还是比以前好,工作生活都比较便捷。”宣州区周王镇杨村煤矿采购员殷平水,谈到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用得最多的词眼就是“繁琐”:单位采购生产资料先要等国家计划,计划下来后,再到省里拿计划,拿完后再等采购点分配计划,物资分配好,再到运输部门搞运输计划,运到单位一年已经过半,常年围着计划奔波。“这就是六、七十年代人的劳动状况。”
省劳模胡昌明,是宣酒厂退休工人,今年86岁,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他回忆,那时的人们不知休息,只想着如何超英赶美,“我带着三组突击队,风雨无阻,除了睡觉就是工作。”
事业刚开始,必然会有很多困难,只有经历磨砺,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有所贡献,所以说基层劳动者最辛苦,也最值得人们尊敬,宣州区工会工作人员一边赞美劳动光荣,一边向宣城市二中原校长余名奇致以崇高的慰问。“当年优化二中教学,创建宣城第十二中学,虽历经艰苦,但也是我一份心愿。”老校长笑着说。
劳动的历程,平凡而卓越
“起初我还常想着跳槽,但首先应该学点本事。”梁小军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来自农村的青年,要想在城市里站稳脚跟,首先得打工养活自己,于是他在制衣车间里,一埋头就是3年,每天都是干同样一件事:裁剪布料。没想到这一静心,便发现其中大学问,裁剪的轻、重、快、慢等每一个细节,都影响到制衣的“火候”。而当他掌握到一些规律后,还真有点成就感,默默在工作中找到些乐趣,也逐渐在劳动中淡忘了心中的那点怨愤。
据梁小军回忆,当时他的同伴们,面对厂外的花花世界,大多很难专心眼前工作,基本是骑马找马,在各行业间来回游动。而2008年厂里将到苏州学习机会只给了他一个人,其实看中的就是他不会随便跳槽。
“勤奋工作,反倒更踏实。”省劳模胡昌明表示,他原来在宣酒厂是带班班长,每天既要带头参加车间生产,还要对所带的三个班进行技术指导,进料入池、生火加温、施泥发酵等各环节都要参与,当时酒厂没有机械,全靠工人三班倒,而他又是带班班长,每天只在夜里睡一会儿,而后全天都在生产线上,要么工作,要么带领班里人工作,“只要你认真把自己的工作干踏实,大家自然会跟着你踏实干。”
坚守工作岗位,坚守教育事业,不给党和政府添负担,全国劳模余名奇,面对宣州区工会的节日慰问,一再表示自己只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坚守平凡岗位不断进取,便是成才之道。宣州区工会精神委主任王朗表示,宣城教育的发展,老校长余名奇贡献突出,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始于平凡劳动者的奋斗,因此他们更需全社会的关爱。
劳动中的挫折,是成功基石
“碰壁,常有的事,”殷平水表示,他在杨村煤矿当采购员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省里拿计划,必须在上级面前,将单位所需要物品的必要性讲通、讲透才行,在这期间他没少受冷遇,而殷平水并不气馁,不断总结着自己的言行,经长年累积的实践,他不仅胜任了采购员工作,后来还担任起孙埠煤矿的行政管理工作。
“在后来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我多次成功调解纠纷,这全得益于当采购员时的碰壁与挫折,正是在挫折中学会换位思考,协作互补才能共同发展。”殷平水认为,正视挫折,是成长进步的第一步。
“偶尔的失败,反能找到成功的灵感。”梁小军告诉记者,当他2008年从苏州学习回来后,就当上了车间副主任,但他们车间的裁剪常出现误差,为厂里造成了很多损失。几经失败的梁小军发现,即便是最成熟的工人,在刚开工时裁剪失误率也很高,所以他决定在早晨刚上工时,让工友们从前一天的边角料开始裁剪,当边角料剪完,相当于给他们“热身”,而后再去裁剪新布料,结果不仅失误率大大下降,连边角料都没有浪费。“我的这一‘热身程序\’最后被推广到全厂。”
“劳动中的失误很正常,只要不断总结,从中走出来便是成功。”胡昌明表示,自己小学文化,40多岁才被宣酒厂送去芜湖培训机械技术,但正是凭着不怕吃苦,积极探索的工作作风,胡昌明由一线工人,成功转变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累累硕果,来源于诚实劳动
“胡老,您被评为劳模的年数,比我们的年纪还长呀,我们前来向您致敬,生活上有困难要随时向我们提。”宣州区政府前来慰问的工作人员,纷纷拉着胡昌明的手,并献上慰问金。
胡昌明和老伴满脸笑容,他们表示,小儿子如今在厂里的关心下,当上了保卫处的门卫,有了正式工作,胡昌明的哮喘病,也在良好的医疗保障中得到了治疗,加上街道社区领导经常探望,老人家的晚年虽不富裕,但精神上依然饱满,“那都是年轻时吃苦在前,如今看着宣酒厂事业蒸蒸日上,日子越来越红火,说明我当时汗水没白流,到老心中仍有一份成就感。”
殷平水表示,只要是实实在在的劳动,不玩虚假,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如果不是当年的奔波磨炼,如今也很难下岗后实现再就业。”
而梁小军如今更自豪于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从一名农民工二代,变成家庭中唯一的白领,“2011年,我被调到广德服装分厂担任技术总监,圆了我刚打工时的梦想,既能在家工作,又有可观的收入,还能常回家照顾父母,这全都是前些年的埋头苦干所赐。”
“各行各业各单位都有我的学生,看着年青人健康成长,自己的生活更为充实,这都是艰苦奋斗而来的。”余名奇认为,只有诚实劳动,人生才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本刊从今年元旦开始实施了全新改版。四个月来,广大读者朋友对《皖南晨刊》改版的评价如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5月4日下午,本刊编辑部分成3个小分队,对市区部分读者进行了调查走访。改版后亲民可读春归...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