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见证了《宣城日报》、《皖南晨刊》的做大做强。
30年前,《宣州报》创刊号面世了,从此,宣城地区有了自己的报纸。看着我身边的人在《宣州报》上发表文章,我心中不禁滋生了几分羡慕,几分渴望,几分情结。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年少时小人书到大部头小说,买不起,我到处寻找借阅,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大人非常反对我看这些“闲书”,我就借口烧饭生火,借着柴火光看书,那种忘乎所以烧糊饭挨骂的事,经常发生,我都不知怎样长大的。
到了《宣州报》发行的时候,我已经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我们单位订有此报,不用花钱和花时间找文学作品,就可以随意地翻阅报纸副刊上的文章了,我能不爱不释手吗?
那时,每期《宣州报》到了,我就抢着看,以求先睹为快。我特别喜欢副刊上的诗文,幻想着哪天自己的文章登载在上面,那多带劲呀。
1984年下半年,我考上学校到省内其他地区就读,两年半毕业后,忙着成家换单位,暂时远离了报纸。1987年至1990年,我从郎溪基层单位调至县城单位工作,且已成家,生活安定了,那种看报写稿的冲动,像怀里揣着兔子,不断的蹦跶蹦跶。这时,《宣州报》早已经更名为《皖东南报》了。我写诗写散文,不断地向编辑部投稿,虽然屡投不中,但痴心不改。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编辑复信:“散文文笔尚可,但立意稍显牵强,请修改后,再寄给我。”这封复信,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焰。我欣喜若狂,一口气写下一首小诗,一篇小小说,随同修改好的散文一同寄去。
等待是烧眉的火,是醉人的酒,也是甜蜜的梦。我天天翻报纸,就在1991年2月24日,一股春风,拂面而来——我的处女作小小说《曝光》,一字未动,以头条套红醒目标题,登载在《皖东南报》副刊上。同事们为我欢呼,妻子为我加油,儿子亲我脸庞,我完全陶然了。
那时,我以小小说创作为主,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相继在《安徽工人报》、《安徽审计导报》、《皖东南报》等报发表小小说、散文和小诗多篇。
后来,宣城地区改成了宣城市,《皖东南报》改成了《皖东南日报》、《宣城日报》及其增设的《皖南晨刊》,走过了风风雨雨30年,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享誉一方的大报,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也伴随着《宣城日报》、《皖南晨刊》的成长而成长,既是她的忠实读者、也是她的热心作者,更是她永远的学生。现在,我在市内外、省内外发表作品甚多,没有该报,就没有我的文学之路。
写稿容易,发表不易。我,会一直走下去,且写且珍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汪鸣 文/图)6月23日,宣城汽车站对面的加油站内,一位私家车车主正在自助加油,他发现加油枪变了。车主的好奇得到了加油站工作人员的认可。记者从宣城石油分公司获悉,新式加油...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