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被誉为“江南诗山”,名齐五岳,得感谢一首诗;宣城被颂称“南宣北合”,星耀群城,得拜谢一个人。这首神奇的诗,这个神秘的人,合二为一,便是明帝建武二年出任宣城郡的太守——谢朓。
谢朓,字元晖,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河南太康,南齐诗人。著有《谢宣城集》、《谢宣城诗集》,世称小谢、谢宣城。为官宣城期间,在衙后陵阳山巅建有一室,自命“高斋”。廉政爱民,惩恶扬善;治人治地,建树颇多。志书载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深受宣城郡民喜爱。建武六年,时年三十五岁的谢朓,“付廷尉,遂狱中”,英灵早逝。出于对“看门太守”的尊敬与怜惜,宣城人于唐初在高斋旧址建楼慰念,名曰:谢公楼。因向北可望“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故又称“望北楼”。后易名:谢朓楼,古北楼,叠障楼等,唯“谢朓楼”沿袭至今。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大诗人李白七临宣城,九登谢朓楼,遍访谢朓踪迹,留下了诸多不朽诗文。天宝十二年,著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曰: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自青莲始,王维,刘禹锡,白居易,孟浩然,杨万里,文天祥,汤显祖,施闰章,梅清,石涛等历代名臣骄子,艺术大师,诗歌巨匠相继登临谢朓楼,或览胜,或怀古,或题吟,或赋诗。“宣城自古诗人地”便一发而不可收。据说,仅三年时间,谢朓楼就成了一幢文人志士,官人雅士“所必仰止而快登”的名楼,仿佛一夜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谢朓楼,坐落在“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六朝之物,萃于斯邑”的宣城市区中心。楼不高,也不大。层不超二,高不过二十一尺,占地面积仅二十平米上下。远望,谈不上雄伟;近瞧,说不来俊美。飞檐不奇,檐瓦平淡。虽有雕饰门窗,曲径回廊,确乃地地道道的斯是“一陋室”。然却自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羸得“怀谢”、“清暑”、“迎春”、“条风”、“双溪”等亭阁围坐身旁。似众星捧月,将谢朓楼衬托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颇为壮观。梅文鼎纪念馆、宣城市博物馆勘址定居时,谢朓楼已孤身走过一千多年,同来的还有府山广场和宣州区文化广场。现时谢朓楼,已是集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宣城旅游新亮点。
放下石阶,登上谢朓楼,向东,便见“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宛溪、句溪像两条彩带,飘向远方。向西,犹看“春色依然小谢城,丹台锦瀑镜中明。松亭花落浑无事,闲爱白龙潭上行”。高楼林立,江城如画。向南,则是徐哲笔下的“鳌峰几度醉霜花,东望蓬莱不见家。何日相将涉清浅,玉楼春水咏梅花”。而向北除了“山如屏障列,风逐管弦飘”之外,身前的开元寺塔,最值得一赏。塔下杜牧有诗云: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台殿月高低。何人为倚东楼柱,正是千山雪涨溪。“北楼远眺”遂成宣城十大景观之一。
但不可思议的是,开元塔顶有一根铁链,逢春、秋之际,日暮之时,还时不时地发出耀眼白光。尽管朝代多次更替,塔顶铁链不曾更改、消失,个中秘密至今无人能解。如果宛陵民谣“州官府官休太辣,宝塔顶上铁链挂;英雄好汉正归来,当心把尔狗头杀”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那“我今相送一怀想,想在谢公窗户间”的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就是这把钥匙的主人。不曾想梅主抱钥而去,连“一怀想”也成了宛陵遗梦。
小憩“怀谢亭”,清风徐习,满眼落翠。饮茶者,静品雪月风花;对弈者,力争楚河汉界。在此,“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谪仙人: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敬亭月,鸟还人亦稀。黄庭坚“试说宣城郡”时“停杯且细听”,举目“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王廷相则来得更为直接,“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漫步前贤迹,指点“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颜和而色悦。
告别石凳,下得楼来,陈毅将军的一声追问“李谢诗魂今在否”?让人不禁想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护城河畔密集的枪、炮响,给城里、城外的古建筑带来了灭顶之灾。谢朓楼也在劫难逃,毁于一旦。后经重建、几经修缮,谢朓楼才得以“修旧还旧”的原貌重现于世。转身回望,“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眼前飞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驻足李白醉卧处,“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心情倏然开朗。
抚今思昔,“上江人文之盛首”的宣城,有元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其敬亭文化的“云蒸霞蔚之色,珠斐玉贯之文”走出安徽,蜚声世界,便能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胡先生(7月16日 17:49:33):市区陵西路,老电视台至敬亭苑小区东门,车流大,特别是少数车辆随意掉头或变道行驶,造成道路拥堵严重。回复(7月17日&nbs...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