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来到《宣城日报》(原《宣州报》)工作才25岁,干过副刊、记者、要闻,现在晨刊工作,中途在京读研三年,工作近30年,感慨万千,头绪复杂。现响应征文,特述晨刊创刊和复刊的亲历见闻和一点体会。我是唯一的一个亲历皖南晨刊创刊和复刊的老报人。
《宣城日报》(原《宣州报》)创刊已经5年的1989年10月,报社从时代形势和事业发展出发,创办《皖东南报·星期刊》(《皖南晨刊》的前身),星期刊就从副刊下手起步,当时的副刊一个叫“敬亭”——纯文学类,我编;一个叫“云岭”——文化综合类,老Z编,老Z办报经验丰富。就两个人。副刊扩容,增加社会新闻,办报理念相应调整与改变,更重要的是编辑技能——从专业副刊向综合类的转型。那时,我只是一个嫩头青,工作着是美丽的。我还经常参加省内外报纸副刊类会议等活动,拓宽视野。
最难忘的是1994年1月23日,《皖东南报·星期刊》在停刊(停刊期间二三版仍冠名《星期刊》)数年后复刊,当时的编辑还是2人,我和主打新闻类的另一位Y兄。时代发生了变化,此《星期刊》非彼《星期刊》,新现象新问题新做法层出不穷,这样也好,“处女地”大,作为也大,我和Y兄整天操心的就是如何适应工作和不辜负报社的重托办好《星期刊》。两人碰到一起只有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改版,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几乎将天下的好点子都想尽了。Y兄是一位办报高手,我不甘落后抓学习,办公室的墻上贴满了外地值得参考的报纸版面,而且两三天改换。多次到省内多家报社考察,记得有一次同行盛情招待,我和考察的Y兄酒喝多了,回到宾馆的酒话醉话还是如何办报。那时我正紧张地考研,但从不因为复习功课而耽误工作。第二年我到京读研时,居然听到北京的宣城人说喜欢家乡的《星期刊》办得好。
亲历创刊和复刊的两次转型,我的一点体会是:《皖南晨刊》(《星期刊》)在“副刊”的基础上创刊和复刊,“副刊”不“副”,“副刊”是“主”,是“母本”,而一切的新闻文本包括软新闻、社会新闻、深度报道、专题报道、图片集锦、生活百科、娱乐杂技等等只是“副刊”的变形与放大。而“变形”与“放大”了的一张都市类报纸,她提供给广大读者的不仅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顿丰盛的引导人提升人的“文化大餐”。或许,这就是傅总在一次会议上引用著名老报人金庸办《明报》时名言“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的含意吧。
一次,一位朋友随便抛来一句:“编副刊好玩吧?”我会心的一笑。古人云:知易行难。其实很简单:知于行中生。当年我兼职的光明日报一位负责人和本报一位老总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干工作就要像玩似的。“玩”是庄子“疱丁解牛”式的高超境界,是一种齐天意识,“玩”而不玩呢,“玩”里面包含了千辛万苦和时间的积淀。老报人“老”而不老,这个世界的新奇太多,明天比今天更多,“玩”无尽头。
新闻推荐
停电时间1:计划于2014年9月10日07:00-18:00停电(遇雨顺延)。停电线路1:35kV向阳站10kV杨河192线#53杆殷村大站支线跌落保险后段。停电原因1:因10kV杨河192线殷村大站支线#06杆后段立杆架线。停电区域1:殷...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