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文化部等四部委发布通知,将全面放开网吧审批,一石击起千层浪,消息一出,让曾经淡出人们视线很久的网吧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线中来。
网吧,对上世纪80、90后是一段关于青春的印记,从诞生最初的自由无序发展,到各项政策的种种规定,再到如今的放开,历经近20年的磕磕绊绊中,网吧又回落原点。当一切再次回归后,宣城市网吧经历了哪些,又该何去何从,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回忆:远去的美好年代
在市区陵西路86号,西林网吧,这座曾经红极一时的市区第一家网吧,在冬日的夕阳下更显孤独,如今已少有人惠顾,常年关着的褐色玻璃门上还残留着上个年代的装潢气息。
网吧内,现在很少能看到老板应斌的身影,他在忙其他生意。“现在也不指望它赚钱了,还开着只是恋着一份感情。”应斌说。在应斌的回忆里,那份感情是远去的美好时代。
1999年,宣城市正逢网吧刚兴起,应斌赶上了第一波浪潮,在市里还没有网吧审批文件和表格的时候,主管部门带着他去芜湖取经,才审批出这市区的第一家网吧。
“疯狂”是应斌所能想到对那个年代的描述。营业不过两个月,应斌收回了5万多元投入本金,而这在当时能买一套好的房子。第二年,他的营业面积就由原先的十多平方米,变为现在的陵西路86号的2间门面房,再扩展到4间门面房,鼎盛时,一百多台机器旁守着无数的学生、市民排队等着上网。
“忙的时候,简直不知道天昏地暗。”应斌说,有时电脑出了故障,他还要用手推车推着有故障的电脑去南京修,坐夜里12多的火车去,第二天赶在中午前回来,好让机子继续干活。
兴盛疯狂,但那个时代的印记,同时也伴随着杂乱无序和黑网吧丛生。
像雨后竹笋般蹭蹭的冒出来,在当时曾做过网管的汪鸣这样形容黄金时代网吧增长的速度,他说他最忙的时候,同时兼职了六七家网吧的网管,但他也坦言,那时存在不少的黑网吧,还有未成年人成群结队上网的现象。
2002年,“蓝极速网吧纵火事件”像一道导火索,各地迅速组织对网吧行业的消防安全检查,对存在违法违章行为的“问题网吧”进行依法查处。同年10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台,国内单体网吧迎来长达十年的管制,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至此,网吧的美好时代渐渐逝去,仿佛一夜之间从狂欢到寂静,网吧开始进入磕磕绊绊的起伏之中。
现状:微利时代
经营之困
12月7日晚上,在繁华的中山西路,一线天网络会所的招牌没有如往常一样亮起,相反下面LED滚动屏上滚动着房屋整体转租的消息。
楼上,800多平方米的空间,很多电脑已被搬空,只留有小部分电脑让顾客在玩,老板贾君旺也在其中玩网游打发时间。
身为浙江人的贾君旺来宣城开网吧,还在2010年,那时候宣城整个网吧行业由于网游的拉动,仍处在兴盛时期。
“现在不行了!”贾君旺摇头说,现在电脑机器更新换代快,基本上2年半就要重新换一批,3年室内要重新装潢,开网吧的租金、人员开销等整体成本早翻倍了,而上网的收费远不如以前。
这次将网吧搬到斜对面的麻园路上400多平方米的房屋内,在贾君旺看来纯属无奈之举,因为当前的房租太贵了,而缩小规模成本投入,重新装潢吸引客源,才能保持经营。
高支出与低收入扭曲的比例之下,网吧已经一头扎进了微利时代,甚至腹背受敌:一方面随着光纤入户,手机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KTV、电影院等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网吧客源早被分散,另一面随着房屋租赁、员工工资等成本逐年增高,单凭上网收费盈利早已难以支撑网吧经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一些网吧之间还打起了价格战,恶性的行业竞争也让行业生态更加恶劣。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也发现,即使在晚上黄金时段,各家网吧的上座率也并不高,不少网友在采访中表示,现在除了和朋友一起玩网游,平时很少来网吧。而据了解,目前市区虽然有48个网吧营业许可证,但真正还在经营的网吧只有29家。
网吧经营仿佛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前进转型,还是保守后退,抑或关门改做他业,成为十字路上,摆在众多网吧主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转型:多元化的
发展经营
90后的许强是一个骨灰级网友,只要是宣城市开的网吧,他都有会员卡。喜欢混迹多处的他,最近却定点在一个名为“西啦网咖”的地方玩游戏。
这个网吧,今年8月刚开张,以网咖——网吧+咖啡的模式经营,短短几月已经在业内和网民间集聚了不小的人气和反响。
12月8日,记者来到张果路57号,只见一个欧派风格的小屋展现眼前,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植藤蔓,漫画风格的手绘墙,复古的摆设,别具创意的桌椅,如果不是门口招牌上“网咖”的字眼提醒,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一处小资情调浓厚的咖啡馆,而非传统印象中的网吧。
老板是80后的几个年轻人,当天正从外面购置圣诞节装扮回来。“这里有800多平方米,按规定能放400台,但只放置了188台机位。”老板黄勇告诉记者,自家网吧不同于传统网吧,在于这里是一个多元化的经营,想打造传播的是一种网吧文化。
的确,醇正的现磨咖啡、市面上寻不到的饮料品种,甚至开设的外卖窗口,都与其他网咖的速溶饮料不同。而由北京设计师团队打造的蜂窝区、无烟区、竞技区、情侣区等空间布局,都更符合80、90后对上网空间隐私的需求。
而更吸引网友的是在这里玩游戏的专业化,骆伟及他的团队,曾经是官方英雄联盟宣城地区的冠军,如今身份是西啦网咖特聘的战队。在网吧二楼,设有专门的赛事讲解台,竞技隔音专区,以及转播竞技比赛的高清大屏。而开业不过三个月,这里已成功举办了两场大型竞技比赛。
转型的不仅西啦网咖,近几年宣城市一批网吧纷纷转型为“网咖”,装潢的升级、连锁的经营,一改以前给市民“脏乱差”的印象,像网悠网咖早在去年就进行升级转型,网悠网咖店主王武燕还在今年初联合其他网吧成立了宣州区网吧协会。“网吧想要生存,必须转型。”王武燕说。
但转型升级并非轻而易举。如何把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新产品和新模式应用协同发挥作用,王武燕认为,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问题,而转型升级也将是行业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任务。
新规:宣城市落地尚需时日
上月,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印发通知:取消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上网服务场所的总量和布局要求,取消对上网服务场所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场所最低营业面积调整为不低于20平方米,计算机单机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记者联系了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看见了电子版的文件,但安徽省具体实施办法尚未收到,离具体实施还有一段时间。
实际上,近年来,宣城市一直加强对网吧行业的监管力度,2009年宣城市文化、公安、工商三部联手建立了对未成年人、不实名登记的打击机制,全市网吧行业环境在全省较好。对于此次新规调整,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赵航认为,总量的放开,门槛的降低,将有利于繁荣加强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市场,起到市场自动调节城乡布局的杠杆作用,但同时,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大了挑战。
在业内,新规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个网吧业主告诉记者,就在新规出台前几天,他刚花了10多万变更了一个经营牌照,而新规出台后,牌照立马贬值成3万多。从100多万的准入门槛,到如今的10多万,一些网吧老板向记者表示,按照新规的要求,可以尝试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吸引社区用户而非游戏用户。
“新规出台后,小网吧可能会较多出现,这对现在所有网吧会有一个冲击,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鲜血液的加入,促进了行业的优胜劣汰。”王武燕说,下一步,协会将会对新开网吧吸纳进协会,用行业的标准,促使他们合法健康经营。
新闻推荐
停电时间1:2014年12月25日08:00-18:00停电(遇雨顺延);停电线路1:10kV黄渡184线#49杆跌落保险后段线路;停电原因1:因35kV黄渡站10kV黄渡184线上涝支线#004杆“T”接上涝台区;停电区...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